明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享有接近三百年的辉煌。然而,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明朝后期并未出现著名的贤君,而是以平庸之才为主,这其中甚至还有几位在位期间当木匠、甚至几十年不涉足政务的“奇葩”皇帝。那么,他们如何能够保住大明帝国近三百年的统治呢?探寻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自宋朝开始,每一位开国皇帝都极力提倡文人的地位和作用,认为文官在政治上的影响力应该远超武将。而中国的文人,由于受到儒家学说的影响,对忠诚与节操有着极高要求,因此宋代之后,真正能担任国家重臣的文官寥寥可数。在朱棣建立内阁制度时,即便最初内阁仅是一种辅助机构,但随着时间推移,它逐渐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权力,最终成为对抗皇权的一个强大力量。
张居正改革内阁制度后,该体制达到了鼎盛状态。在此体系下,内阁中的文官拥有巨大的话语权,他们可以通过向皇帝提出意见来间接参与决策过程。即使有一些皇帝如万历、嘉靖、熹宗等他们对于政治事务缺乏兴趣,或是沉迷于私生活,如专注于炼丹修仙或做木工等活动,大明帝国依然能够顺利运转。这主要归功于三个机构——皇帝、内阁以及司礼监——逐步形成了相互制衡的格局,与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相似。
然而,当到达了崇祯时期,由于天灾频发,加之农民起义不断,以及满清入侵带来的威胁,大明王朝最终因无法应对这些挑战而走向灭亡。在这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悲剧性的例证:尽管崇祯想要通过征税维持国家,但他的举措触及了既得利益者的核心利益,最终遭到了他们强烈反对,最终导致了王朝覆灭,并留下了一句深刻的话语:“朕非之君,诸臣皆之臣也”,表达出他无奈的心情和失去控制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