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是东汉时期(公元25年~公元220年)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献,由杰出的史学家班固所著。自从刘邦称帝至王莽篡汉,共计二百多年的西汉王朝历史,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详尽的记录,这使得《汉书》成为了我国第一部断代史典籍。班固的父亲班彪在完成了《后传》的六十五篇之后,去世了,而班固则继承了他父亲未竟的事业,最终完成了一百卷的《汉书》。当班固去世时,他撰写的一些重要章节尚未完工,如八表和《天文志》,这些部分后来由他的妹妹及其他人继续补充完善。
与其前身《史记》相比,《汉书》的结构有所创新,它将原本分散于世家的列传内容整合到一处,同时改进了志类的编排方式,将纪、表、志、传四种类型结合起来。在十个志中的每一个方面,《汉书》都展现出了更为广泛和深入的探讨,比如对刑法、五行诗歌以及地理知识等领域进行了独到的阐述,这些都是缺失于《史记》的内容。
尽管如此,《汉书》依然吸纳并借鉴了许多先前的优秀历史著作,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史记》、《后传》,以此为基础构建出更加精细而系统化的叙事风格。不过,由于班固在仕途上的特殊位置,以及他对权势集团以及功名利禄追求的心理倾向,他在作品中往往表现出一种赞美强权统治集体,并且顺应时代主流价值观,从而对某些方面可能造成了一定的误导或忽略,对比之下,我们也能发现它与那些更独立思考的人们如司马迁所作之文学品质存在一些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