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耳,字仲达,生于秦朝末年的大梁(今河南开封),是汉时期的常山王。他在年轻时曾是魏国公毋忌的座上常客。秦灭魏后,张耳流离失所,但后来他与刘邦相处了几个月,并且参与了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在起义军中,他担任左右校尉,与陈余共同投靠武臣,随后又帮助武臣自立为赵王。然而不久之后,赵王武臣和左丞相鲁骚被部将李良杀死,而张耳则幸运地逃过了一劫。
事后,张耳迅速招集士卒并与幕僚商议,将原赵国遗裔赵歇立为新任赵王,并迁都信都(今河北邢台东北)。当章邯率领秦军围攻钜鹿城时,他与赵王歇被困,但最终得到了项羽援助解围。在此过程中,由于陈余不肯救援,也引发了两人的矛盾,最终导致他们之间产生深刻的怨恨。
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刘邦灭亡秦朝。当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封刘邦为汉王时,他也出于对张耳扶持抗秦功绩的认可,将分给他的地区之一,即常山之地,让张耳成为常山之主。这一称号便成为了“常山王”这一头衔的开始。
然而,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由于田荣叛楚而挑动陈余进攻,使得两人间关系进一步恶化,最终导致张耳战败,被迫投降汉室。而在韩信建议下,他被重新册封为赵国之主,这样一个转折点标志着他的政治生命再次重现。此后的历史记载显示,无论是在背水一战还是其他重大事件中,都有着他勇敢无畏、忠诚耿耿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