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遥远的意大利米兰,一座名为米兰大教堂的神圣之地静静矗立,它不仅是这座城市的心脏,也是天下五大教堂之一。那么,这座宏伟建筑又是由谁的手笔铸就呢?是否有好奇心驱使着每一位游人想要探索它背后的故事?
米兰大教堂,以其壮丽的哥特式风格,被誉为“米兰的象征”。这座雄伟建筑始建于1386年,由当时的第一位公爵,凶安·维斯孔蒂掌管奠基。1500年,拱顶工程完成,而1774年,则是在最底部加上了La Madonnina(镀金圣母玛利亚雕像)。1813年,整个教堂的大型修建工程开启,最终在1897年完工,用时长达五个世纪。
历史上,有许多重要事件与此地相关联,如1805年,拿破仑曾在这里举办了自己的皇帝加冕仪式。而直到1965年,当侧面的一座铜门被安装后,这个庞大的工程才算得上告一段落。
1386年的那一刻,是凶安·减莱亚佐·维斯孔蒂(Galeazzo ViscontiⅢ) 的梦想成真的开始,他希望通过这个项目赢得天主的恩赐,为他的家族带来一个男性继承人。不过,他儿子乔瓦尼·马里亚却因暗杀而早逝。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该项目经历了多次停滞和重启,最终延续至19世纪初才逐步展现出最初设计中的哥特式风格。
尽管经过多代人的努力,但这所教堂坚持了一贯的地面哥特式风格。直到19世纪末期,这些附属结构才逐渐固定下来。而到了20世纪,大规模修复工作也开始进行,其中包括1935年的全面修复、1943年的二战受损处修复,以及更换天板和培养内部12根巨大的圆形柱。此外,在80年代中期,还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恢复工程。
虽然它已经走过了光辉岁月,那华丽且精致的外观仍然吸引着游客们。这些建筑物中的135个尖塔给人一种难以触及的地平线感,每一个尖塔上都有数以千计的小雕像,其总数高达3615。这片土地上的众多艺术家如同争取阿尔卑斯山一样,对这一切充满赞叹,并将其称作美丽丛林。
然而,不幸的是,现在一些部分已经遭受严重损坏,尤其是那些支撑中心塔楼四根巨柱的地方,因为水渗透、缺乏支持和1700年的结构变动导致这些柱体变得歪斜。即便是在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达芬奇时代,也有人提出要对其进行增强。但直到1968年,将混凝土注入其中之后,这种问题依旧未能得到彻底解决。为了应对不断增长的问题,1981年意大利政府决定对教堂实施全面的维护与增强计划,该计划预计将耗资1200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