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卓,少年时期以其放达和才华著称。公元三二一年,他因胡毋辅之的推荐成为吏部郎。在那个朝政混乱、权力斗争激烈的时代,他选择了扮演一个不问政治,不追求权势的人物,以此来保护自己。他与胡毋辅之、攸放、攸孚、谢鲲、羊曼、光逸、桓彝等人结为好友,他们被誉为“八达”。

他有个习惯,那就是在醉酒之后盗取邻居的酒,被捆绑在酒瓮边,却在清晨被主人误认为是吏部郎,一时间大惊解缚并道歉。然而,毕卓却笑着说:“让我一夜之间品尝到这美妙的酒香,我深感荣幸。”他还邀请主人的家人加入,用这个机会继续饮酒,直到醉倒。

至今,这个故事仍然流传开来,并且有人用它来劝酒:“瓮边醉倒毕吏部,马上扶归李太白。”他曾经说过:“如果能拥有满载百斛船的大量佳酱,每季都置于两端。我手持一杯佳酿,一只螃蟹饕宴,在船中轻拍,便足以度过余生。”

他还有这样的观点:“儒者以文治国,而侠士以武犯禁自此衰落。”因此,他便将门前匾额题写为“游息书屋”。后来,他成为了温峤平南长史,与温峤一起做出了许多有益的事业,最终去世。

国画大师齐白石曾创作了一幅《毕卓盗酒》,并题字曰:“宰相归田,无钱囊中。宁可作贼,不愿失廉耻。”他的墓葬位于安徽临泉县鲖城镇的一千米处,是一座高4米周长80余米宏伟威严的建筑,全由青砖构成,上面刻有鸟花纹图案。在1958年,当地群众掘墓取砖时,他们发现了大量五铢铜币、一只洒壶以及一个“吉士夫人”的砖刻。

通过这些事迹,我们可以看出毕卓是一个生活豪放但又忠诚坚定的人物,其对待生命和财富的态度让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