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宁陵县柳河村的一个贫穷家庭里,1921年5月24日,一位将要改变豫剧历史的男孩诞生了,他就是李斯忠。童年的他和老母亲靠着一架纺花车艰难度日,7岁时,他因生活所迫去给地主家当羊倌。放羊时,他喜欢放声唱小曲,每逢周围村庄演戏,他便偷偷跑去看戏,看后就模仿唱。他还根据羊倌的生活用“二八”、“流水”编了一段小曲:“有为王坐树墩,满朝文武把王尊。那一厢卧下‘羯羔子’,这一边立着‘臊胡臣’。地有青草自己啃,不许抵角散了群。哪个不听王的令,一鞭打恁命归阴。”他的嗓子越唱越响亮,乡亲们都称赞他有副好嗓子。
民权县李庄寨大平调姜庙科班的老艺人王甲玉听到李斯忠歌声非常喜欢这个有艺术天才的小羊倌,就吸收他进了科班学戏,那时候他刚满12岁。他专攻净行。在科班中,他共学了12出戏,其中担任主角上演11出,如《秦香莲》、《铡赵王》中的包公,《白玉杯》中的严嵩,《陈平打朝》中的陈平等角色。
17岁正式出科,在商丘快乐戏院登台上演,从此经常在商丘、睢县、宁陵、柘城等地表演。他虽然也曾饰演张飞、关公、李逵、曹操、严嵩等各种角色,但最爱并且擅长的是“黑头”。他的嗓音洪亮,如虎啸狮吼,加上身材高大和威严的扮相,被誉为“八里嗡”、“活包公”、“黑脸王”。
1950年,由于大平调剧种逐渐衰微,李斯忠改唱豫剧,并被评为“河南省先进文艺工作者”,1955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文化工作团。此后,他参加了多次重要活动,为周总理等高级领导人的招待晚会表演,并荣获过多次奖项。
在他的艺术生涯中,对前辈老艺人的学习和运用是其特色之一。他吸收京剧、中原地方各类剧种技巧,将之融入豫剧,使得自己的唱腔更加丰富多彩。在对外传播方面,也通过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及其他媒体进行宣传,使得豫剧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欣赏这门古典美术。
1996年10月16日,这位名叫李斯忠的大师离开我们,但他的作品依然让我们感受到那份纯粹而又深刻的情感。而今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位伟大的艺术家的成就,以及他如何影响并推动了豫剧事业发展。这是一个关于一个普通家庭少年如何成为传奇人物,并以一种独特方式塑造自己形象,以一种更宽广意义上的形式影响着世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