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飞,京剧票友的浪漫之旅:从《打金枝》到交响乐伴奏的现代演绎

在马飞的小脑袋里,戏曲世界早已播下了种子。那时候,他还只是一个五六岁的男孩,被爷爷带着去听戏,每次都被晋剧深深吸引。记忆中,那首第一次听到的话剧是《打金枝》,它就像一道光芒,在他的心灵中闪耀。对绘画有天赋,对色彩敏感,让他对京剧脸谱充满好奇,尤其是那花脸,这个曾经让他害怕而又想看的心理状态,如今回忆起来依然清晰:“既刺激又紧张,当时很享受那份快乐。”

随着年龄的增长,马飞逐渐走进了更广阔的戏曲世界。他不再仅限于一个剧种,而是开始探索、接触不同的戏曲风格。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发现了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京剧节目,那里的音配像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从此,他与京剧结缘。

马飞开始自学京剧,并尝试舞台表演。在一次高三年级联欢晚会上,他初次登场唱了一段《甘露寺》。尽管条件艰苦,但这并未阻止他继续追求自己的梦想。当他进入大学后,一次军训期间组织大家表演节目,他献上了自己第一唱——《淮河营》。

尽管面临来自家庭和外界多方面压力,但马飛從未放弃過自己的夢想。他成立了梨园文化促进社,並開始招募志同道合的人加入。“我不会跟你说京劇是國粹,我會問,你聽過陶喆的《susan說》嗎?看過《霸王別姬》嗎?”這樣近似於曲線救國的手法吸引了一些同学加入社团。

馬飛還有個大膽的想法:召集武汉市高校所有 京劇社团共同举办一次大型京劇演出。这项活动不仅为他们提供了一次展示才华和交流文化的一堂课,也为他们树立了一面旗帜——弘扬传统艺术,不断创新,使得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门古老而神秘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