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every women》vol.01中,跟随钢琴家陈萨沿着音符的轨迹,我们回顾了她生命中的几个关键时刻。陈萨将遇到的“矛盾”视作个人选择的“不同”,屏蔽一些事物,将自己交给乐曲本身,从而发现过去、自我感受以及未知可能。

5月,陈萨在柏林录制完成了最新古典独奏专辑,主打李斯特的《B小调奏鸣曲》和舒曼的《克莱斯勒偶记》。这次决定是突然萌生的,她形容学习乐曲过程如同“深潜”。17岁时,她成为英国利兹国际钢琴比赛史上最年轻获奖者,这一决定也源于直觉。

去年,陈萨首次担任独奏兼指挥,与匈牙利室内乐团合作。她接受这一角色邀请时觉得由钢琴引领大家,是一个新的尝试,便欣然答应。而对于这些决策,“直觉驱动”从不代表“冲动”。

李斯特与舒曼都是两位呈现某种“双面性”的作曲家。李斯特融入作品中的人类特性中的天使与魔鬼,而舒曼则有两个人的格子——Florestan和Eusebius。在写《克莱斯勒偶记》时,舒曼致敬了E.T.A.霍夫曼的小说中的一角,他朋友见到克莱斯勒说:“我窥见了你的内心,那里埋藏着危险的岌岌可危的秘密,一座酝酿着火山。”

2015年,她用直觉弹奏肖邦玛祖卡全集,全集包括43首,每首重新编排顺序,为长达3小时独奏。在选择演出顺序时,不仅考虑调性,还要考虑气质如何勾勒出整体情感曲线。

面对乐谱保持谦卑,对每个记号思考作曲家想表达什么;面对自己则保持真诚,把研究演奏学到的忠实表达出来,不为观众喜好弹唱。这也是她闲下来阅读小说(尤其喜欢伍尔夫的小说)的原因,让自己偶尔离开当下语境。她认为伍尔夫写作有一种音乐性的情绪、隐喻,同时又精巧细腻。

谈到肖邦,她希望使用尽可能少的话来描述,因为肖邦不是诗意化或多愁善感,但音乐传递出的抽象性能量和气息让人感到真正的情感。当一个人拥有真诚的心,再花时间相处,就会感觉到这种气息。

她的母亲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对生活有非常高要求,是她早期影响的人之一。歌剧女神Maria Callas以艺术形象和勇敢赢得了她的尊重。老师Joan Havill教会了她对音乐作品细节洞察力,也给予关怀和细致发现。

最近的一个启发作品是Tomás Saraceno以蜘蛛为灵感制作的地球尺度装置,它具有音乐性的共振效应。她处理的一个矛盾是不同,比如社交媒体营销与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同的选择,以及即将或刚刚开始职业生涯的女性应该的大胆放开去做事,不要把自身身份当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