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深受当时文景之治影响的学者,早年对法家思想有所研究,后又致力于今文《尚书》的研究和解读。晁错在仕途中先后担任太子舍人、门大夫以及博士等职务。他与当时的太子刘启(即汉景帝)关系密切,被尊称为“智囊”。在处理国家事务方面,他特别关注匈奴不断侵扰的问题,并提出了积极备战、发展农业等策略来应对这一挑战。

晁错不仅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军事和边疆政策的建议,还针对西汉兵制与匈奴兵制进行了深入分析。在他的建议下,商人被鼓励贡献粮食到边塞地区,以此作为奖励并补偿他们,这一措施得到了汉文帝的青睐,并使他升任中大夫。

随着时间的推移,晁错继续发表自己的见解,对诸侯王的地盘进行削减,以及修订法律等问题都给出过明确意见。在景帝即位之后,他成为内史,再次担任御史大夫,在这个位置上,他坚持削藩政策以巩固中央集权。在他的著名文章《削藩策》中,他强调了“晚削反迟祸大”、“早削反亟祸小”的观点,最终成功说动景帝采纳了这项政策。

然而就在这个紧要关头,晁错遭到了父亲的一再劝阻,但他坚定地选择了站在正义一方。最终,在吴楚七国之乱爆发期间,由于外戚窦婴及其他人的阴谋诡计,一场政治风波席卷而来。尽管 晁错身处高位,但最终还是遭到了杀身之祸,被腰斩于长安东市。这场悲剧性的事件不仅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也导致整个国家陷入混乱,最终是周亚夫将叛乱平息。但对于历史上这样一个勇敢而清廉的人物来说,无论结果如何,他留下的智慧和遗产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