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袆——与宋濂并肩,共编《元史》
王袆先祖王彦超,在五代时期的吴越国任职,避乱后迁居至今义乌市南部的毛店镇朱店村。随着家族的繁衍,这片土地便被称作“王村”。在王袆的祖父一辈中,已有成员定居于义乌县城内。其祖父、字威仲,以精通朱子学著称,被尊称为“南校先生”,曾担任东阳和常山教谕,以及石峡书院山长。
父亲王良玉,因其高洁且好学的性格,更是深受人们敬仰。他曾在婺州路儒学训导一职,并后来成为常山教谕。家中的三个儿子中,王裕、王补及年幼时就表现出卓越潜质的第三个儿子—即年仅四岁时已经展现出非凡才能的小孩 王袆,都受到父亲关注和培养。
宋濂在致他的朋友张伯英的一封信中提到:“‘蔽膝’”这个词源自古代,“蔽膝”的意思是围裙,最早使用的是兽皮,而后改用布帛制成。这正是为了纪念古人的做法,即使是在衣物上也要保留历史痕迹。在黄溍看来,与一般同龄人相比,王 袆不应被轻视,他对黄溍更是一种师生关系而不是简单朋友间,而以尊贵之名互相致敬。
随着时间推移,当人们需要求助于黄溍时,他们会直接找到正在编撰文稿的小伙伴 王袆,由他撰写出来的人文作品,不论多么珍贵,每个人都感到无比欣喜。这样的名声逐渐传开,让他与宋濂齐名成为当世知闻人物之一。在至正八年的春天,当朝廷政局日益混乱,对民众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时,刚从浙江返回京城的大都(今北京)的元顺帝,一位忧国忧民的心灵油然而生。他将这些思绪转化成了文字,一篇洋洋洒洒七八千言之长文章,从选将择相到建官治民再到取土用兵等诸多方面,为朝廷提出了改革方案。此番北上的旅途,也让他更加深刻体会到了国家大事与百姓安危之间微妙的情感纠葛。而这篇文章,便是那段经历最为真实地反映的一次心灵探索,它如同一扇窗户,将他的思考打开给了世人观看。
相关推荐
元史
宋濂
朱熹
经学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由趣历史网独家拥有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得授权。
Copyright © 2003-2023 www.qulishi.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络QQ:2409929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