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袆——与宋濂并肩,共编《元史》篇章

王袆的先祖王彦超,在五代时期曾任越州节度使,因避乱而从会稽迁至义乌,定居于凤林乡。随着子孙增多,这片土地便被称为“王村”,位于今日义乌市南部的毛店镇朱店村。到了王袆的祖父那一辈,家族已然在义乌县城中安家落户。王袆的祖父——王炎泽,以字称威仲,他对经典深有研究,精通朱子的理学,并担任过东阳、常山教谕及石峡书院山长,因其卓越的教学才能,被尊称为“南校先生”。父亲——王良玉,则以其高洁的品格和对经史之研习著称。他也曾担任婺州路儒学训导及常山教谕。三兄弟中的老二,即是文采横溢、才华横溢的王袆。

宋濂在《送王子充字序》中,将“袆”比作古代蔽膝,即围裙,最早由兽皮制成后来改用布帛,其名取自此意,为存古之道。此外,黄溍对待他并不仅仅作为师生关系,而是视同志业绩相待,他们之间保持着书信往来的礼貌态度。在人们眼中,无论是向黄溍求助还是阅读他的作品,都必须通过接触到由手笔所写下的文字,因此他们对于任何关于黄溍的事情都需要经过这位文人士绪。一旦这些文字见诸公众,它们就像珍宝一般受到追捧和赞赏。这股声望让他的名字逐渐远播,与同门好友宋濂齐名。

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年),当国政腐败民风衰微之时,国运忧虑油然而生。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他撰写了一篇宏大的文章,从天下大势入手,对朝廷选将、择相、建官治民等方面提出革新方案。这篇文章内容丰富细致,全长达数千言,是他思想深邃见解的一次展示。当他将这份心血呈上京城大都(今北京)给朝廷时,其影响力已经渗透到了更广泛的人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