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学的晏几道,仿佛是一位在历史长河中流传着古代智慧之声的诗人。字叔原,号小山,是抚州临川(今属江西)的人,与其父齐名,被后世称为“二晏”。他不仅文才出众,而且对乐府有深厚的兴趣,其词多感伤情调,有《小山词》等作品流传至今。
晏几道自幼潜心六艺,旁及百家,对文学抱有浓厚兴趣。他生性高傲,不慕势利,从不利用父势或借助门生故吏谋取功名,因而仕途不得意,一生只做过颍昌府许田镇监、开封府判官等小吏。
他的孤芳自洁和忠纯真挚的痴情,让他难与一般俗人合流,即使是苏轼这样的名士,也在眼下无法匹敌。在藏书方面,他也很有一手,每有迁徙,其妻厌之,但他戏作诗云:“生计惟兹惋,搬擎岂惮劳。造虽从假合,成不自埏陶。”这虽是戏作,却透露出愤世嫉俗之情和高洁固究之趣。
他的主要著作为《小山词》,其中长调3首,其余均为小令。他的小令词在北宋中期发展到一个高峰,用清壮顿挫的艺术性,将晏殊词典雅富贵与柳永旖旎流俗特性融合,使得词这种艺术形式堂而皇之地登上大雅之堂,并取得扭转雅歌尽废的历史作用。
他的词风浓挚深婉,与其父齐名,但思想内容比晏殊更为深刻。他通过个人遭遇中的昨梦前尘抒写人世悲欢离合,笔调感伤凄婉动人。在有些作品中,还表现出不合世俗、傲视权贵的情态。《小山词》是具有鲜明个性的抒情诗,以工于言情著称,但较少直抒感情,而以婉曲之笔表达,这使得他的作品更加沉郁顿挫,在技法上也有所发展日臻纯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