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玉:隐逸学者与师山书院的故事
在元朝的徽州歙县郑村,有一位名叫郑玉的人,他出生于元成宗大德二年的一个春日,年仅六十一岁便英姿飘扬地离开了人世。在他的生命中,虽然他只是一个普通的乡村教师,但他的才华和学识却让他成为了一代枭雄。
郑玉字子美,以敏慧著称,从小就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不仅博通六经,更精通春秋之事。他的门庭若市,远近闻名,被尊称为“师山先生”。为了容纳更多求学之士,他创办了师山书院,这里成了知识与智慧的殿堂。
尽管生活在乱世之中,郑玉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他曾经隐居东南神山——覆船山(主峰搁船尖),在那里建起了一座草堂,与天地共处十余年。当时期结束,他被徵召到京城担任翰林待制、奏议大夫,却因为疾病而辞职,不愿再涉足纷扰世间。
明军至前,他宁死不屈,用自己的生命来表达对自由和理想的坚持。遗留下来的作品包括《师山文集》、《遗文》以及周易、春秋等经传阙疑解析,其中《四库总目》都有记载。他的文章深受后人推崇,如虞允文、揭阳、何心斋等皆有赞誉。
直到至正十四年,他仍旧拒绝仕途,不愿做外界所谓的大官。他写下诗句:“何时四海收兵甲,还向师山理旧书。”这也显示出了他内心深处对于知识和文学的执着追求。
今天,我们可以从郑玉的一生中感受到一种纯粹的情操,那是一种对真知灼见和独立精神的追求,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份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