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汉的深远岁月里,有一位女士,她的名字叫郑玉,生于1298年,卒于1358年。在她的生命中,她以敏慧著称,被誉为“师山先生”,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学者,更是一位有着深厚文学功底的作家。郑玉出生于徽州歙县郑村,一直生活在那里。她自幼聪明好学,对六经尤其精通,对春秋等经典文献也有着深刻的理解。
随着年龄的增长,郑玉开始教授乡里的孩子们,她门下弟子众多。她的教学方法新颖且有效,不仅吸引了当地学生,还吸引了一批才华横溢的学者前来求教。她创建了一个名为师山书院的地方,这里成为了知识和文化交流的地标。
然而,在1344年的至正十四年,郑玉被召入翰林待制,并担任奏议大夫。但她始终保持对学习和写作的热爱,即便面临仕途上的诱惑,也没有改变自己的志向。当明军到来时,她选择了自缢而死,以此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和个人信念的一致性。
尽管如此,郑玉留给后人的不仅是她的高洁品质,还有她所著的大量作品。其中,《师山文集》、《遗文五卷》、《周易纂注》、《春秋经传阙疑》的流传至今,是中国古代文学宝贵财富之一。人们通过这些作品,可以窥见她卓越的人格魅力和非凡的心智水平。
同郡程以文曾赞美过郑玉:“制行高、道明。”这说明无论是在治国理政还是在文学艺术方面,都能独树一帜。这份独立精神,让后人敬仰并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