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评梅简介:作家小编今天讲一位历史人物:石评梅,历史上誉为作家石评梅,她是近现代女作家、活动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中文名:石评梅,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她出生于山西省平定县的一个书香门第,是父亲石铭和母亲的独生女。她的父亲是一位清末举人,对文学有着深厚的兴趣,他对孩子们的教育非常严格,从三岁开始就教她认字,每晚坚持不断,有时直到夜深人静才许她休息。
随着时间的推移,石评梅成长为一个聪颖好学的小姑娘,在小学毕业后,她进入了太原女子师范学校。在那里,她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还展现出了强烈的反抗精神和组织能力。在一次女师风潮中,她作为组织者之一,并在校方要开除她时,因其才华得以保留学籍。
1919年夏天,石评梅从太原女师毕业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这是一个转折点,因为当时社会普遍认为女性只需中学教育,不需要再深造。但是她并没有被这种看法所束缚,而是在父亲支持下继续追求更高的教育。尽管最初计划报考国文科,但由于那年女高师国文科不招生,她改而考取体育系。
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期间,石评梅不仅勤奋学习,还开始写诗歌和散文,并向各大报刊投稿。她的作品很快受到欢迎,《新共和》杂志首次发表了她的诗歌《夜行》。此外,她还结识了一些知识分子朋友,如北京大学学生、高君宇,他们之间建立了友谊,并经常交流思想和抱负。
1923年5月至6月间,与同学组成旅行团南下旅游,这次旅行后,她写成了五万余字的大型游记《模糊的余影》,并在《晨报副刊》连载。这部作品展示了她的文学才能,也标志着她成为一名职业作家的起点。此外,在担任教师期间,她采取理智指导与真情感化的手段管理学生,使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规则约束。
1924年,与陆晶清共同编辑《京报副刊》的《妇女周刊》,这份工作让她能够以犀利笔触揭露社会黑暗,为人民斗志加油打气。当高君宇因病去世时, 石評梅亲自送他安葬,并在墓前植松柏十余株,同时题碑记,以示纪念。
1925年发生“五卅惨案”, 石評梅及陆晶清等人的《京报副刊》发表特别启事,对此事件表示愤慨之情。此外,当“三一八”惨案发生时,即便自己未能亲临现场,但仍通过文章如《血尸》、《痛哭和珍》,表现出对死难者的哀思与对暴政统治者的批判性态度。
1927年的短篇小说《匹马嘶风暴》也是这一时代期内的一部重要作品。而到了1928年的最后几个月里,由于健康问题开始恶化,最终因为脑炎去世于北京协和医院,被安葬在陶然亭旁边,与好友高君宇相伴。在生命中,大量创作包括诗歌、散文、游记以及小说,其中尤以诗歌见长,被誉为“北京著名女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