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特立:教育救国的不屈老将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一个名叫徐特立的人物诞生,他是一位教育理论家、革命家和文化人。他以坚定的理想和不屈的精神,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道路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877年2月1日,徐特立出生在湖南善化(今属长沙县江背镇),他的童年充满了挣扎与奋斗。9岁那年,他开始读私塾,但因贫困辍学后跟随一位和尚学习禅宗。1905年考入长沙城宁乡速成中学,毕业后成为了一名教师。在教书期间,他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并支持武昌起义,被选为湖南临时议会副议长。
1910年前往日本考察教育,这次旅行对他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他更加坚信只有通过现代化的教育来改变中国才能救国。他还曾到法国勤工俭学四年,并在巴黎大学学习自然科学。
1924年回国后,创办了多所学校,如长沙女子师范学校和湖南孤儿院。同年的5月,他毅然加入党,并参加了南昌起义。1928年至1930年代初期,他先后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与董必武、吴玉章等人并肩作战。在此期间,他系统研究马列主义,并帮助推广汉语拉丁化拼音。
抗日战争爆发后,徐特立任八路军高级参谋长,以57岁高龄参加了著名的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在延安期间,他担任边区政府教育厅厅长,以及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等职务。
1940年代末至1950年代初期,徐特立历任中央委员、全国会委员以及第七、八届中央委员代表工作。他虽然因健康原因请辞,但仍关心国家事务直至生命终结。1968年11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 年 91 岁,其遗产包括《徐特立文集》、《徐特立教育文集》等,其中收录其多篇重要文章和讲话,是对他思想政治成就的一个重要体现。
从他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股强烈的情感——对于知识、对于理想,对于民族命运的执着追求。这就是“抽刀断指”的精神,那种为了信仰而不顾一切痛苦与牺牲,是我们每个人都应有的品质。而今天,无论是在科技还是文化领域,都需要像徐特立一样,不畏艰难,不忘初心,为中华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