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魏源(1794-1857),清代启蒙思想家、文学家,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我的名远达,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号良图。出身于湖南邵阳隆回人,我在道光二年举人,二十五年始成进士。曾任高邮知州,但晚年弃官归隐,全心致力于佛学研究,法名承贯。
我认为学习应该以“经世致用”为宗旨,并提出了“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我倡导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并总结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
从小,我就对读书有着极大的热情。在7岁时,我就开始跟随塾师刘之纲和魏辅邦学习经史。我常常会到深夜才睡觉,因为每当他们熟睡时,我就会悄悄地拿起被子遮住灯继续阅读。9岁那年,当考官指着画有太极图的茶杯提出一个问题时,我回答说:“腹内孕乾坤。”这让考官大为惊讶。
嘉庆十五年(1810)庚午科中秀才后不久,就补了廪膳生职位。嘉庆十八年癸酉科选拔贡金榜上也有我的名字。在嘉庆二十五年的全家迁居江苏扬州新城之后,不久我便中了壬午科举人的第二名。
在道光五年的时间里,由于江苏布政使贺长龄的聘请,我整理并编撰了《皇朝经世文编》120卷。此外,还协助江苏巡抚陶澍处理漕运和水利等事务,为此撰写了《筹漕篇》、《筹齿差篇》和《湖广水利论》等文章。
然而,在道光九年的考试中,与龚自珍一起落第,这个事件让我感到非常悲伤,从此我们两个人的名字便被人们联系起来。在这个期间,我捐掉了内阁中的候补职位,并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了博览各种书籍上。这段时间是我最为勤奋的一段,也是社会动荡不安的时候。当看到江华瑶民起义以及鸦片战争爆发,这些外部危机加剧了我的忧虑,使得爱国的情感更加强烈。
在道光二十一年进入两江总督裕谦幕府参与抗英战争期间,以及亲自审讯俘虏后,看到了清政府战无 victor 的局面,加上投降派的昏庸误国行为,让我决定辞去官职,以著述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在这一阶段完成的作品包括《圣武记》,其中详细叙述了从清初到道光年代军事历史及军事制度,同时也提出了人才论观点,即国家应重视人才培养,而不是财富积累或领土扩张。
再次参加礼部会试后的咸丰元年(1851),我被授予高邮知州一职,在公余时间整理著作,最终完成了一本重要著作——《海国图志》(原本50卷)。通过修订增补,最终成为百卷本。这部作品汇集了世界地理、历史、政制、经济、宗教、历法与文化等多方面知识,对于振兴国脉提供了一种探索方法。我提出“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并主张学习西方制造战舰火器等先进技术,以改革军队训练方式。此外,还提倡创办民用工业允许私人设立厂局自行制造轮船火器,使国家富强。他主张革新要求除去虚伪装饰畏难养痈营窟;实事求是,以实际成效衡量工作效果。他还在《默觚》中推崇变革,让古老的事物不断更新,便能更好地服务人民生活,因此他是一位开明改革者的代表人物,他对封建王朝长期闭关锁国政策进行批判,他对于媚外求和路线持反对态度。
最后,在咸丰七年的暮年结束前夕,因病辞世留下遗憾未竟的事业。但他的思想影响至今仍然显现其伟大而深远的人格魅力所在地。他不仅是中国近代启蒙运动的一员,更是中华民族向现代化转型道路上的重要指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