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魏源(1794-1857),清代启蒙思想家、文学家,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我的名字远达,你可以称我为默深或墨生,我还有一个号叫良图。我是汉族人,出生在湖南邵阳隆回县金潭,那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家庭。从小,我就对学习有着极高的热情,在七岁时,就开始接受塾师刘之纲和魏辅邦的教导,他们教授给我经学史,我则常常会苦读到深夜。
我的母亲很关心我的学习,每当夜幕降临,她都会设定一个时间,让灯光熄灭,这时候我就会用被子遮住灯光继续阅读。当时年纪轻轻的我,只有九岁,就已经参加了童子试,并且因为回答考官的问题得到了惊叹。在那之后,我不断努力,不断进步,最终在嘉庆十五年(1810)中式秀才。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我继续深造,直到嘉庆二十五年(1820)全家迁居江苏扬州新城。
道光二年(1822),我中举人第二名,这是我人生的重要转折点。随后,我受江苏布政使贺长龄之聘,辑《皇朝经世文编》120卷,还参与了多项社会事务,如漕运、水利等。我撰写了《筹漕篇》、《筹齿差篇》和《湖广水利论》,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我的学识,也展现了我对于改善国家情况的决心。
然而,在道光九年的考试中,与龚自珍一起落第,此事让我感到非常失望。但这次失败并没有阻挡我们的脚步,我们相互鼓励彼此,一起成长。一段时间后,当鸦片战争爆发时,当外国侵略威胁日益加剧时,我更加坚信我们必须改变当前的情况,以求国家独立自主。
道光二十一年(1841),作为两江总督裕谦的幕僚之一,我直接参与抗英战争,并亲自审讯俘虏。这段经历让我更加坚定地认为,我们需要改革,如果不能变革,便无法救治民众。此后,他完成了一部名为《圣武记》的著作,该书详述了清初至道光年间军事历史及制度。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关于人才选拔的一些观点,比如说:“今夫财用不足国非贫,人材不竞之谓贫;令不行于海外国非赢,令不行于境内之谓赢。”
随后的几年里,他再次参加考试,即便是在咸丰元年的遭遇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他晚年的生活主要是在潜心佛学上进行,其中包括辑有《净土四经》,法名承贯。最终,在咸丰七年的三月初一日(1857年3月26日)逝世于杭州东园僧舍。他留给我们的遗产,无疑是他对于中国未来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