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的王袆:智慧之光
王袆先祖王彦超,五代吴越国时任越州节度使,因避乱迁居义乌。子孙渐多,所居村落称王村,其地今义乌南部毛店镇朱店村。祖父王炎泽,字威仲,以致力经籍闻名,为东阳、常山教谕及石峡书院山长,以善教著称。
父亲王良玉,字怀璞,是婺州路儒学训导后至常山教谕,有三个儿子:王裕、王袆、王补,皆在宋濂《送黄子充序》中提及。黄溍认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与其交往不以师自居,而以同道相待。
文名益扬,与同门宋濂齐名。在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他上呈朝廷一篇文章,对弊政提出独到的见解,但被视为切直,被置之不理。他在京都广交文人学士,如程文和贡师泰等,并参与编修《后妃功臣列传》。
隐居青岩傅后,他继承了吕祖谦遗愿续编《大事记》,并撰写大量笔记,最终成就了《丛录》一书。在凤林乡,他撰成《卮言》,语录式,每段寥寥数语,却对治国安邦有深刻见解。
应征出山时,被朱元璋征聘为金华县令,当时群臣认为此职位小材大用。但朱元璋看重他的才华,将其授为中书分省掾吏,并安排在省幕之中待机储备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