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袆先祖,五代吴越王钱镠时任越州节度使,因避乱迁居于会稽(今绍兴),后子孙渐多,所居村落称为“王村”,其地在今义乌南部毛店镇朱店村。祖父王炎泽,字威仲,以善教著称,为“南校先生”。父亲王良玉,字怀璞,与宋濂交往甚密,被誉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北上大都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目睹国政弊败、民俗衰微,他写了一篇文章,对朝廷的选将、择相、建官、治民等提出变革之策。文章长达七八千言,但被朝廷置之不理。他与同门宋濂齐名,并与程文、高拱等人交往深厚。

隐居青岩后,撰《青岩山居记》一文,并赋《青岩山》诗。在青岩傅家中书房中,就读经史百家,无所不究。修成《大事记续编》,论述古籍及诸子百家的渊源流注。撰成《丛录》一书,为学者所称道。

至正十八年(1359),战事逼近婺州,他暂迁到凤林乡族人家中继续读书著述,撰成语录式著作《卮言》,提纲挈领治国安邦之要旨。

应征出山后,被朱元璋授为中书分省掾吏,在省幕谋划要事,并受命待还京后另有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