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遥远的东晋时期,王袆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深厚的学问,被人们广泛认知。他的祖先王彦超曾在五代吴越国钱镠统治时期担任越州节度使,以避乱迁居至会稽(今绍兴),后来子孙繁衍,所居之地便称作“王村”,位于今义乌南部毛店镇朱店村。王袆的祖父、字威仲,是一位致力于经籍研究的人物,他精通朱子的理学,在东阳、常山等地担任教谕和书院山长,以善教著称。
父亲王良玉,也是一位研访经史的高人,他曾任婺州路儒学训导和常山教谕。他与黄溍相交甚深,对待黄溍不以师生相待,而是以同道相待,书信往来中也互称“先生”。人们都知道王袆受黄溍之托代为撰文,每当有求于黄溍者,就直接找他,并对他的作品赞不绝口。
北上大都,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王袆目睹国家局势腐败民风衰微,他写了一篇文章,从天下事势谈起,对朝廷选将、择相、建官、治民等方面提出见解。这篇文章洋洋洒洒,有七八千言,但最终未被朝廷采纳。尽管如此,同僚危素等推荐他到国史馆工作,但结果仍是不尽如人意。
然而,这并没有阻止他的才华得到认可。在京城,与宋濂齐名,与贡师泰成为忘年交,他们一起切磋学问,不仅限于古文,还涉及新作品评。当晚上燃烛夜读,一起探讨历史细节,无论何时,都能找到他们共同学习的心得体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未能直接参与朝政,但他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坚定的道德立场。在青岩傅隐居期间,他继承了吕祖谦遗留下的《大事记》续编工程,并且继续著述,最终完成了100卷的大作。此外,他还创作了许多笔记,并从中提炼出《丛录》,这本书详细阐述了各种经典文献及其流传过程,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在凤林乡的一次短暂停留期间,他撰写了一部语录式著作《卮言》,其中包含了一系列简洁而深刻的话语,这些话语涵盖了治国安邦以及个人处世的一般原则,如立德、立功、立言等。他的一生充满智慧与行动,而这些智慧则被记录下来,为后人学习提供了丰富资源。
最后,在元顺帝至正十八年(1359)十二月十八日,当朱元璋率军攻占婺州时,朱元璋即听闻过关于他的名字,便遣使征聘他。面对这样的机会,大多数臣子认为给予一个县令职务太低估其能力。但是朱元璋考虑到这一点,将他委任为中书分省掾吏,让其在宫廷内幕工作,以储备人才。这样做既让大家满意,又符合我的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