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受授师承 王袆先祖王彦超,五代吴越王钱镠时,任越州节度使,因避乱而从会稽(今绍兴)迁到义乌,居住于凤林乡。以后子孙渐多,所居村落就叫王村,其地在今义乌南部毛店镇朱店村。及王袆祖父时,已在义乌县城内居住。
王袆祖父王炎泽,字威仲。致力经籍业,从朱子理学。历任东阳、常山教谕、石峡书院山长,以善教著称,为“南校先生”。
父亲为王良玉字怀璞,在经史研究上有所专长,也曾担任婺州路儒学训导后至常山教谕。
宋濂《送黄子充》中说,“蔽膝”,即古代围裙的意思,用兽皮或布帛制成取名为蔽,是为了存古之道。
黄溍对待他不以师自居,而是以同道相待,他受命撰文时,都由黄溍指示,因此人们都知道他受师命所嘱,不直接找黄溍,而是找他,一得他的撰文,即欣喜若狂视如珍稀。
北上大都 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目睹国政弊败民俗衰微忧国忧民心油然而生。他写了一篇文章,对朝廷选将择相建官治民取土用兵等方面提出独到的见解。文章长达七八千言,上呈朝廷但被置之不理。
因看中其才华,有20余人推荐他到国史馆,但无结果。此后广交文人学士游历名胜古迹见闻益博才思更雄名播大都。在京都两年后决定南归老家著书立说传世。
隐居青岩傅 家园生活 王袆回到义乌以后隐居青岩傅,与族人的家中借宿继续读书著述。他深爱青岩双涧清流两山拱卫草树繁茂空气清新,在傅氏旧宅旁造房三间并辟小屋作为藏书读书著作之所。
撰《青岩山居记》一文并赋诗:“幽僻青岩中结屋开荒畦群山列左右双涧鸣东西萧然守岑寂环堵蓬蒿齐林泉幸清胜吾将暂冥栖。”表示愿意暂时在此安静地生活和思考。
继承吕祖谦遗志 续编《大事记》 吕祖谦撰有《大事记》,起始于周敬王三十九年终止于汉武帝征和三年,而原计划止于五代。但因发病而辍笔。王袆继承其遗愿从汉征和四年开始续编至宋德佑二年修成100卷《大事记续编》。
同时又删简存要成《丛录》,论述诸子百家的渊源流注,为学者称道。
撰成语录式作品《卮言》,每段少则三四十字多则一二百字,对治国安邦处身涉世无不钩玄提要统括无遗,如“千古在前千古在后吾身处其间百年顷刻耳奈何前承千古后垂千古乎亦日:自致于不朽焉耳矣”强调立德立功立言重要性。
应征出山 元顺帝至正十八年十二月十八日朱元璋率军来到婺州城下,当晚遣使征聘入京,被授为中书分省掾吏,并留置省幕储备人才待还京另有重任。
最终未能实现个人抱负,但他的才华与贡献仍被铭记。这位东晋的战略大师虽然没有机会施展全盛,却依然留下了丰富的人生轨迹和深邃的思想leg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