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片宁静的自然风光中,郑大同用心探索现代京剧经典曲目的奥秘。他的旅程如同一场精彩纷呈的盛宴,每一步都充满了对艺术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他曾是一名小票友,在天津中学时期就已为《贺后骂殿》倾尽心血,那一声高昂的声音至今仍然回荡在他耳边。
上大学后,他不仅继续追随京剧大师程先生,更是以冷烧饼为食去看戏,直到学校的大门关闭,他也没有放弃,只能爬上墙头。1942年,他从美国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归来,却毅然放弃了蜜月之旅,以此作为见证自己的忠诚与热情。
程先生对郑大同这位青年票友深有感动,便安排了一次面谈,从此两人成为至交密友,每次相聚总会聊到深夜,彼此交流唱腔技巧,使得郑大同受益匪浅。在一次偶遇中,程先生指点他注意“尾腔落音朝上不能朝下”,并赞扬他的唱法,没有那些坤旦和男旦常有的毛病。
1945年,当钢丝录音机刚刚进入国内市场,价格昂贵时,郑老师便四处筹款购买了一台,用以收录程先生实况演出的珍贵声音。在1946年的胜利喜悦里,程先生连续36场演出,其实况录音成为了珍藏中的宝贝,也成为了研究京剧艺术者们不可多得的资料来源之一。
六十年代初,当李玉茹老师因演出《梅妃》被批斗时,郑老师勇于承担责任,而当她想要恢复这个经典曲目时,又是他亲自教导,并且坚信每个人的价值不应因为时代变迁而改变。在这段时间里,由于周恩来的关怀和支持,有关单位出版了许多关于程砚秋的作品,并举办了其艺术展览,同时组建了程剧团,将其遗产传承下去。
最终,在1994年国家启动“音配像”工程时,其中16部程序配器(即使用现代技术将古代音乐与现代视觉效果结合)采用的是来自郑大同提供录音资料。这份历史上的贡献,是对他多年积累的心血的一种肯定,也是对京剧这一伟大的文化遗产的一种保护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