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岁月静谧的天津,郑大同年轻时便已沾染京剧之风,他那颗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就如同一道璀璨的星辰,引领着他走向历史的长河。他的故事,与程派这股传统文化之风,交织成了一段传奇。
在中学生时代,他就已经是一名小票友,每次观看《贺后骂殿》的高潮部分,都能感受到台下掌声如雷。大学时期,他更是亲身体验了程先生演出的魅力,不惜爬墙头去欣赏每一场戏。他追求知识的渴望,使他成为一个多才多艺的人,在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后的归国旅途中,他选择放弃蜜月旅行,以换取一次见证程先生艺术成就的机会。
1945年的钢丝录音机刚上市,郑老师即刻行动,用心筹划,为程派留下宝贵资料。在那充满战争气息和胜利喜悦的心情里,1946年9月程先生连续演出36场戏,而郑老师则全数记录下来,这份珍贵资料不仅是对京剧史研究的一笔巨款,也是对未来的传承者们无价之宝。
1963年8月,当江苏省青年京剧团在上海表演时,一位公安局长黄赤波将钟荣介绍给了郑大同老师,那四个月里钟荣学习了五部经典戏曲,其中包括《梅妃》、《文姬归汉》、《祝英台抗婚》、《贺后骂殿》和《三击掌》,而这些都有著名唱词、曲谱手稿,这些珍贵的手稿足以装填一袋麻袋子。
1953年程先生在上海连续26场上演《祝英台抗婚》,每场都带着录音机、照相机和笔记本详细记录,最终整理出了完整版剧本,并作为礼物赠予钟荣。直到今天,那份精心制作的手稿仍旧被视为不可多得的艺术遗产。
从早至晚,从青春到老龄,每当程先生再次登台,无论是在唱腔还是身段表现上,都会有不同的变化。这正反映了他不断追求卓越与创新,以迎合观众不断增长的情感需求,如同《六月雪》的不同版本,其词句及音乐也有所变动,但其中蕴含的情感却始终不变。
除了收藏与研究,还有许多知名人士也曾拜访过郑大同,比如新艳秋、赵荣琛、王吟秋等,他们每来到上海都会访问这位深受尊敬的大师。而他的善良与真诚,让他赢得了无数人的好评,即使面对批斗,也从未有一丝怨言,只愿将责任揽肩而去。这份坚韧不拔的人格魅力,让李玉茹能够勇敢地重燃希望,将其恢复于舞台之上,而曹禺陪夫人李玉茹更是深切地表达了她对此人的敬仰,以及她对于未来文艺界百花齐放景象的期待。
1958年程砚秋逝世后,由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关怀,对于保持程序继承发展进行了一系列活动。通过这些努力形成了过程中的重要文献和展览,并最终成立了专门机构——中国戏曲研究院,从果素瑛处获取信息,再由肖晴教授帮助复制60余盘珍贵实况录音资料,这些资料对于理解并推广京剧至关重要。而那些关于费用的问题,都被郑大同以笑脸回答:“再珍贵的事物,如果束之高阁,它就没有价值。”所以,他决定免费提供这些资料,用以促进传承进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文化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