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三十年代的天津,郑大同便是一名热衷于京剧的年轻票友。他的青涩之情与程先生的高雅艺术相遇,便如同天赐良缘。在上大学时,他常常为了看戏而放弃了休息,甚至不惜爬墙头。1942年回国后,他再次遇见了程先生,在上海的一场演出中,他舍去了蜜月之旅,与新娘子一起欣赏到了高超的京剧艺术。

郑大同深受程先生倾心,对他敬仰有加。他曾为程拍照并送去,这份热情触动了程先生的心,让他安排了一次面对面的交谈。从此,他们成为至交,每次相聚都能聊到深夜,彼此交流唱腔技巧,使得郑大同受益匪浅。

1945年,当钢丝录音机刚入市时,郑老师即购买一台,用以收录程先生的实况演出。1946年9月,程先生怀着抗战胜利喜悦,在上海连续演出了36场京剧作品。郑老师全数录音,将其珍藏作为研究京剧宝贵资料。

在1963年的夏季,江苏省青年京剧团在上海表演时,由公安局长黄赤波介绍给郑大通钟荣。当钟荣向郑学习《梅妃》、《文姬归汉》等五出戏,只用四个月时间就掌握精髓。这证明了 Zheng 大同不仅是优秀的票友,更是卓越的教书者和传承者。

尽管历史变迁使得许多传统戏曲遭遇批判,但 Zheng 大同始终保持真诚与细致。他教导李玉茹《梅妃》,虽然后来被视为复旧罪证,但 Zheng 大同仍然没有怨言,而是自我揽责。此后的岁月里,当文化部需要收集和保护京剧遗产时,他们首先想到的是Zheng 家中的珍贵录音资料,这些资料成为了国家“音配像”工程中的关键来源,为 京剧艺术提供了重要参考,并确保了其流传至今。

Zheng 大同的人缘广泛,他与各位京剧界名人都是好朋友,无论是在教育界还是票友圈,都有人称赞他的品德和贡献。他那份以诚待人的态度,不仅赢得朋友们的心,也让他留下了一段光辉史迹,为我们展示了一种纯粹、无私的情感和对美好事物坚持不懈追求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