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青春的校园里,偶然间成为了一名小票友,那时,他在天津上中学,每当有机会,就会去观看京剧表演。记得有一次,他演唱了《贺后骂殿》的高潮部分“有贺后在金殿一声高骂”,台下的掌声如雷,仿佛整个世界都为他的歌声而倾倒。大学期间,他常常带着冷烧饼去看程先生的戏,当晚戏结束,学校大门紧闭,只能从墙头爬过去。
1942年,他刚从美国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回到天津,正准备结婚,却听闻程先生在上海演出,便毅然放弃了蜜月之旅,与新娘子一起奔赴上海。在那里,他们每天都穿梭于戏院之间,沉醉于程派艺术的美妙之中。
程先生特别喜欢与大学生交朋友,而郑大同则渴望能够认识这位传奇人物。他为程拍摄了许多剧照,并托朋友转交给了程先生。当程听说这个对京剧充满热情的大学生为了观赏他的戏而放弃了蜜月旅行时,被深深感动,便安排他们面谈。此后,他们成为了至交密友,每次相遇,都要聊到深夜。程先生不仅对郑的大唱给予多处指点,更是使其受益匪浅。
"尾腔落音朝上不能朝下"、"下句的尾腔是:56655——而不是:56655——"等都是郑老师曾经得到过的宝贵教诲。而1945年钢丝录音机刚刚问世时,郑老师便四处筹款购买了一台,用来收录程先生实况演出的珍贵资料。
1963年8月,在江苏省青年京剧团上海演出时,上述公安局长黄赤波介绍钟荣给郑大同老师,并嘱咐钟荣虚心学习。在短短四个月内,钟荣向郑老师学会了《梅妃》、《文姬归汉》、《祝英台抗婚》、《贺后骂殿》和《三击掌》等五出戏的全部唱念。这份忠诚与勤奋让郑大同印象深刻,将这段经历记载下来,以资传承。
随着时间流逝,这些珍贵资料被整理成了完整剧本,其中包括曲谱,为纪念这一特殊历史阶段和文化遗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直到1994年国家开始对京剧进行“音配像”工程,大量使用这些珍贵资料,使得这些声音活跃起来,如同现场一样,让人们可以更加贴近那个时代、那个文化中的真实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