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三十年代的天津,郑大同便是一名热衷于京剧的年轻人。他上中学时就开始参与京剧演出,记得有一次他演唱《贺后骂殿》的高声台词“有贺后在金殿一声高骂”刚结束,就引起了观众的一片掌声。自此,他对京剧产生了深刻的迷恋。在大学期间,他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观看程派艺术的大师程先生的戏曲表演,即使学校门禁晚,也不惜爬墙头看。

1942年,郑大同从美国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回到天津,便迫不及待地要见到自己的偶像程先生。当时程先生正在上海进行表演,郑大同放弃了原本计划去杭州蜜月旅行的机会,而是带着新娘子不断观赏他的戏曲表演。两人很快成为好朋友,每次相聚都会聊到深夜,并且程先生还给予他许多宝贵的艺术指导,使他的唱腔技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随着时间的推移,郑大同积累了一套完整的地理资料,这些资料包括多个版本和不同风格的《六月雪》等传统戏曲。此外,他还与其他京剧艺术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如新艳秋、赵荣琛、王吟秋等,他们每次来上海都必定会拜访他。郑老师以诚待人而广受欢迎,在60年代初,他教导李玉茹学习《梅妃》这一经典作品,该作品后来因政治原因被禁止,但当1980年代复兴时期再次上演时,李玉茹依然向他致谢并要求学习其的人品。

1958年,当程砚秋逝世之后,为确保其遗产得到继承和发展,一系列相关文集和展览活动陆续举行。在周恩来的关怀下,有关部门组建了程剧团,并通过收集珍贵资料来保护这段文化历史。然而,由于这些资料稀缺,最终还是依赖于郑大同手中珍藏录音资料中的绝佳资源。这份珍贵之处,不仅体现在这些录音本身,更体现出了 Zheng 大同对于传承京剧文化遗产无私奉献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