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片宁静的自然风光中,郑大同仿佛穿梭于古老的戏曲世界,他是京剧史论研究者,也是一位热情的票友。回忆起三十年代他在天津中学时期,那些演出《贺后骂殿》的场景依旧清晰,如“有贺后在金殿一声高骂”,台下掌声连连,为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激动和迷醉。
随着时间的流转,郑大同成为了程派艺术的一份子。他不仅是一个观众,更是一个深入研究者的角色。他的每一次探索都如同进入一个新的世界,每个角落都藏着京剧中的奥秘。他对京剧演员角色有着精准的把握,从坤旦到梅妃,再到文姬归汉,每个角色都是他细心研究过的一个故事。
1942年,郑大同刚从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回到天津,他与程先生相遇,这一刻成了他的生命中的一扇门。在上海,程先生即将开启新一轮的演出,而郑大同放弃了蜜月之旅,与新娘子一起追逐程派艺术。这段经历让他们成为至交密友,他们之间的情谊就像那些编织得如此精致的人物形象一样坚固。
1953年,钢丝录音机问世,价格昂贵,但郑老师并没有放弃,他筹款买了一台,用来收录程先生实况演出的珍贵资料。这些资料不仅记录了历史,更是未来研究者的宝库。在江苏省青年京剧团1963年的上海巡迴期间,钟荣向郑老师学习五出戏,这份传统知识被尊重地保存下来。
对于程派艺术中的每一个小节、每一个旋律、每一个身段处理,都有其独特性和变化。《六月雪》就是这样一种作品,它随着时间而改变,以满足不断进步的心灵需求。而且,无论是在1929年的唱片还是1946年的现场演出,或是在1953年和1957年的不同版本,都充满了变化,只不过它们都是由那个时代独具特色的过程所铸造出来。
作为教育界与票界中人缘极好的人物, Zheng 大同以诚待人,不分彼此。60年代初,他教给李玉茹《梅妃》,这次上演轰动了上海滩,但10年后的复旧却成了罪证。而尽管遭受批斗,却仍保持微笑,没有怨言,将责任全揽于自己身上。当李玉茹想要恢复上演《梅妃》时,大作家曹禺陪夫人再次登门求教,并嘱咐她既要学他的艺术,更要学他的人品。
当文化部决定组建程剧团并收集相关资料时,他们发现全国各地收集到的信息甚少。但是,在北京中国戏曲研究院得到知情后,他们了解到了位于上海的郑大同拥有大量珍贵录音资料,因此派出了肖晴教授来进行复制工作。这些珍贵材料来自多年的积累,是对传承京剧艺术的一种奉献精神。在1994年国家开始“音配像”工程时,这些材料得以发挥作用,使16部音配像程序中的多部使用了这些原始数据。此外,还有一点不可忽视的是,即使面对死亡八年之后,其遗产依然为社会服务,为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