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齐如山先生的引荐下,郑星垣拜尚和玉为师,仪式在宣南香厂路“新丰楼”举行。萧长华、程继先、尚小云、金少山、郝寿臣、时慧宝等人都出席了这次拜师大会。郑星垣与尚师相处得非常融洽,就像父子一样亲近。在每次给予尚师的小费时,他总是托侯永奎转交。这份孝敬不仅体现了郑星垣对恩师的尊重,也显示出了他对待师生的谨慎态度。

据说,为了回报恩師的教导,郑星垣甚至送给了尚師一份厚礼——房产证,这样他的老师就拥有了一所宽敞而又安静的地方住下去。随着时间的推移,在20世纪40年代左右,郑星垣决定迁居香港,这段师徒之间的情谊也随之画上了句号,他们在分手时泣不成声,从此再无重逢之日。

这个故事透露出一个关于传统艺术领域中的一位学生对老师深深忠诚和尊敬的例子,它展示了当代文化人对于京剧这一古老艺术形式内涵理解和珍视,以及他们对于承载历史文化遗产的人才培养有多么严肃认真。此外,它也反映出那个时代社会风貌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一些侧面信息,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那段历史的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