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片宁静的自然之中,郑大同仿佛穿越时空,与四大名旦的精神相遇。他的声音如同清风,带着对传统艺术的深厚情感和敬仰。他曾是一个小票友,在天津中学时代就被《贺后骂殿》的高声震撼了,他的心灵被这份艺术所触动,从此迷恋于京剧不已。

上大学时,他常与朋友共享冷烧饼,前往程先生的演出现场。1942年回国后,他放弃了蜜月之旅,只为见证程先生在上海的一场盛宴。在那里,他结识了程先生,并成为了至交密友,每次相聚都聊到星辰大海。程先生教会他唱法,使他受益匪浅。

1945年,当钢丝录音机刚刚问世时,郑大同购买了一台,用以收录程先生的实况演出。那些珍贵的声音,如今已成为历史性的资料,为研究者提供宝贵资源。在1963年,江苏省青年京剧团演出时,郑大同又指导钟荣学习五出戏,让他掌握了《梅妃》、《文姬归汉》等多部经典作品。

随着时间流逝,郑大同收集并整理出了许多曲谱和完整剧本,这些都是对程派艺术忠诚和细致的记录。他分析说,每年的每一场演出,无论是唱腔还是身段,都有不同的变化,这说明了程派不断追求完美、满足观众需求的精神。在《六月雪》的演绎中,不仅词句有所变更,即使是唱腔也随着时间而改变,但这些都无关乎正宗或非正宗,而只关乎其艺术价值。

郑大同的人缘广泛,与所有知名艺人都是好朋友。他以诚待人,被誉为教育界、票界皆口碑极佳的人物。不仅如此,他还教导李玉茹上演《梅妃》,尽管这部作品后来因政治原因受到打压,但郑老师从未抱怨,也从未否认自己的责任。这份坚韧和宽容,是他赢得人们尊敬与爱戴的一个重要原因。

1958年当程砚秋去世后,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关心过程序继承的问题,并且通过出版书籍及展览来推广他的艺术遗产。而1994年,当国家启动“音配像”工程,将16部音配像过程中绝大部分采用的录音资料,便再次证明了这些珍贵资料对于传承京剧文化不可或缺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