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三十年代的天津,郑大同便是一名热衷于京剧的年轻票友。他的青涩之作《贺后骂殿》曾让台下观众为之一振,自此,他对程派艺术产生了深刻的迷恋。大学时期,他常与冷烧饼并行,以致不惜爬墙头等待戏院开门。此后,他返回天津,与新婚之妻共度蜜月,却因程先生上海演出而放弃,投入到京剧世界中。
程先生对大学生尤其亲切,这也是郑大同渴望结识他的一大动力。通过朋友手中的剧照,郑终于得以见面,并从此成为至交密友。在深夜促膝长谈时,程先生不仅给予他唱法上的指导,还提醒他注意尾腔落音的位置,以及坤旦和男旦之间的区别。
1945年,当钢丝录音机刚刚登陆国内时,郑老师即购买一台,用以收录程先生实况演出的珍贵音响资料。在1946年的36场连续演出中,他全数录制下来,这些资料成为了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研究材料。
1963年,一次偶然的邂逅使钟荣学到了五出戏曲,其中包括《梅妃》、《文姬归汉》、《祝英台抗婚》、《贺后骂殿》以及《三击掌》,这些都是程派传统戏曲中的精华。而这些知识都源自于郑大同亲笔记录下的唱词、曲谱,以及对每个角色的细致分析。
1953年的26场《祝英台抗婚》,成了程氏艺术探索的一个高峰。尽管随着时间推移,《六月雪》的唱词有所变化,但这反映了 程先生不断追求完美、适应时代发展的一种艺术态度。而对于那些年来与他合作过的人来说,无论是教育界还是票据界,都能听到关于郑大同名字背后的赞誉声浪,因为他的诚信和真挚让人难忘。他教导李玉茹一出《梅妃》,虽然之后这部作品一度被视为复古,但没有阻碍他的善良心态,而在1980年代初恢复上演时,她仍旧向他学习,不仅是技艺,更是品德。
当文化部决定组建程序团并收集相关资料时,他们发现只有一个地方拥有完整实况录音,那就是上海的郑大同教授家。这份珍贵无比的声音资料,是多年心血积累,每一盘都充满了情感价值。当问及是否要收费提供这些资料时,郑老师坦言:“再珍贵的事物束之高阁也等于零。我早就有把这些资料献给国家的心愿,你们来了,我特别高兴。”最终,这些数据成为了国家“音配像”工程的一部分,为京剧史上的重要一页添上了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