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片宁静的自然风景中,郑大同用他的声音回响着京剧的历史与现代。每当他唱出“有贺后在金殿一声高骂”,周围就仿佛回荡着掌声。他曾是天津中学的小票友,一直对程先生敬仰不已。在上大学时,他常常悄悄观看程先生的戏演出,甚至为了这份艺术而放弃了蜜月之旅。

郑大同渴望结识程先生,不断地拍摄他的剧照,并通过朋友将其递交给程先生。当他听说一个大学生为了看他的戏而放弃了婚礼计划,程先生深受感动,便安排了一次面会。从此,他们成了至交密友,每次相见都要聊到深夜,交流心得和技巧,使彼此都受益匪浅。

1945年,当钢丝录音机刚刚问世时,郑老师便四处筹款买下一台,用以收录程先生的实况演出。随后,他还为这位名家录制了36场连续演出的完整音频资料,这些珍贵的记录成为了研究京剧史论和现代名家大联唱不可或缺的资料。

1963年,他遇到了钟荣,这位青年艺人向他学习五出经典戏曲,即《梅妃》、《文姬归汉》、《祝英台抗婚》、《贺后骂殿》和《三击掌》,短短四个月时间内就掌握了全部唱念。这段经历再一次证明了郑大同教授不仅艺术造诣极高,而且教学能力强。

除了教艺外,郑大同还是一位忠诚的人士。他把自己的笔记本、照相机、录音机带去看戏,每场结束后都会整理出来完整剧本,最终送给钟荣作为礼物。此外,他还分析过程派三期(早、中、晚)的演绎变化,以展示艺术家的不断追求完美。

尽管20世纪60年代初,因为教李玉茹《梅妃》的原因遭到了批判,但郑老师没有怨言,只是承担起责任。他的人品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以诚待人。”15年后的80年代初,当李玉茹想恢复上演《梅妃》,她特意来找郑老师指导,同时表达希望学其人品以及艺术。

1958年当程砚秋病逝之后,由于周恩来总理等领导人的关注,有关单位出版了一系列关于程序集,以及举办展览。在他们的大力支持下,在1960年1月组建了专门处理京剧遗产的问题团体,并由中国戏曲研究院派员到全国各地搜集材料,其中包括来自上海的一位珍贵人物——郑大同教授。而这些资料最终被用于国家进行“音配像”工程,对京剧传承发挥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