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围攻北京城后,朝的官员们都做了些什么?是这样一个故事:崇祯十六年(1643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围攻北京城,这个时候,崇祯皇帝也无计可施。面对这样的形势危急,他见大势已去,但明朝的官员们,却表现出了惊人的缩头乌龟行为。
当崇祯皇帝鸣钟召集文武百官商议对策时,他们居然没有一个人前来。到了十八日,当农民军进攻更加猛烈之际,这些满朝公卿依旧不出山,而太监杜勋却被派入城,与崇祯皇帝谈判要求他禅位。在这个紧要关头,明代的大臣们竟然一片哑口无言。
最终,当天晚上太监曹化淳打开彰义门,让农民军蜂拥进入北京城。这时候,一群人似乎已经丧失了作为臣子的责任和勇气,只有在绝望中寻求着逃生的机会。而那些原本享受着大明王朝俸禄的大臣们,却在事到临头时全都消失了踪影,没有任何一位愿意站出来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和风险。
最终,在十九日凌晨,当皇宫守不住的时候,崇祯皇帝再次鸣钟召集文武百官商议,但结果仍是一片寂静,不见一人前来。这不能不说,是对崇祯皇帝最后一点希望的彻底摧毁。在这种情况下,已经完全失去了控制力和希望的崇祯皇帝,最终选择了一种极端的手段,用衣襟写下遗诏,在煤山上吊,以身殉国。当时,他身边只有一个贴身太监王承恩跟随,也在旁边同样选择了与主子共赴黄泉。
而这些曾经拥有权力的官员们,他们在这场灾难中所作所为,无疑是令人瞠目结舌的一幕。他们被送往李自成手下的将领刘宗敏那里,被迫交出金银钱财,不交或不足者,即便足够,也会遭到残酷惩罚,如砍手、断足、剜肉、灼烧甚至夹棍夹断手指、夹裂脑袋等残忍刑罚。
这个故事,就是关于李自成围攻北京城后,那些清高地居于顶点位置上的“河北历史名人”——明朝大臣们,是如何因循守旧而无法适应时代变迁,从而导致自身灭亡,同时也带走了一部分中国历史的光辉与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