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居寀,自宋入朝仍任翰林待诏,深得太宗赏识,被授予光禄丞之职,并负责搜访名画、鉴定品目。他的作品与父子相仿,富丽堂皇,与宫廷需求相符,因此在画院中占据主导地位。他以画风为标准,对同辈画家影响极大。黄居寀六十一岁时,在成都府期间,他在圣兴寺创作了《龙水》、《天台山》和《水石》等壁画。
《宣和图录》记载他共有332件作品,其中包括《春山图》、《春岸飞花图》及《桃花山鹧图》等。此外,他的传世作品如《竹石锦鸠图册页》,是一幅绢本设色长卷,以纵23.6厘米、横45.7厘米计,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幅画像描绘秋天落叶的栎树,以及几只鸠雀停留或觅食的地方。树木和岩石用勾勒法刻划而出,而鸟类则表现得细致且生动,这体现了黄氏独特的艺术风格。
另一著名作品是《山鹧棘雀图》,是一幅立轴绢本设色长卷,其尺寸为97 x 53.6 cm,也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幅画展示了黄居寀对观察细节以及对自然生态研究的深入。他选择的是一种叫做“麻雀”的不常见鸟种,这种鸟不像其他麻雀那样喜欢人类居住的地方,它们更偏爱自然环境。这种选择增添了一种远离尘嚣生活的情感。
在这两幅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黄居寀继承并发展了所谓“富贵”家族风格,而且被誉为“敏瞻,不让其父”。他使用赭墨涂抹荆棘,以近似没骨法的手法来表现它。而蕨类植物的羽状叶片、鹧鸪喙和爪子则用朱砂填染,使它们看起来既古老又朴素。在描绘这些物体时,他展现出了详实生动的写生技巧,并捕捉到了麻雀的情感多样性。
由于北宋初期真迹稀少,《山鹧行者的故事》的价值更加宝贵,它既承接唐代传统,又开启了写生的新纪元。在流传过程中,该作曾经是宋徽宗珍藏的一部分,有双螭印、宣和政和睿思东阁等徽宗御印记录,以及理宗缉熙殿宝印、明太祖司印半印清宫玺等,此一系列证明了其历史渊源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