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国民军陆军中将,黄埔系的英杰
人物生平
1904年11月28日,杜聿明在陕西米脂县东区吕家崄出生于一个封建地主家庭。父亲杜良奎是清末举人,在西安长安大学堂执教时加入了同盟会,并多次回乡激励民团驱逐清政府官员,反对袁世凯称帝。从小喜爱玩弄,十二岁时在表哥李鼎铭办的成家坌小学读书。在学习上得到了严厳的指导。
祖父母及当家的伯父相继去世后,杜良奎一直在外教书,不问家务,因此杜聿明不得不承担起管家的重任。他因聪颖过人很快掌握了一套经营家务、保全家业的本领。当他十六岁时,其父见其因操持家务而学业荒废,大为失望,便决定交由侄儿管理,让杜随父到榆林中学继续深造。
校长是他的堂哥,而教师有著名党人魏野畴和教育家王森然等。同班还有未来的党人谢子长和现代文学家的刘蕴华(柳青)。1923年毕业后,他与曹秀清结婚,并于1924年春来到北京,与阎揆要等一起考入黄埔军校。在那里,他遇到了孙中山先生并参与了讨伐广州商团的战斗,对学习极为认真。
北伐战争
1926年7月,一路南下归队,但不幸被捕关进南京老虎桥监狱,最终越狱逃至武汉,再次投身抗敌斗争。在张治中的学生兵团任连长期间,他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晋升为少将团长。
1930年代初期,他成为教导第二师的一员,并且参加了大别山“围剿”红军,这场战斗中他以勇敢闻名。之后,他受命率领装甲兵团第一营阻击企图登岸的日军,此举被视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战役之一。
抗日战争
1938年12月,他被委任为新编第十一军副军长,不久升任该军总司令。他提出“操场就是战场”,要求新军具有五除三习精神,为防止士气低落和战斗力减弱提出了许多有效建议。此外,在1941年的冬天,由于健康原因,被迫辞去职位退休。但即便如此,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光辉岁月,是一位真正的人间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