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861年出生在莱芜大官庄村(今属莱芜市钢城区),家境贫寒,就读于外祖父家。1879年中秀才,1900年中举人。1911年赴菏泽任省立第六中学语文教师。他自书座右铭:“王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大有之日正此时也”。期间,他加入中国同盟会;与同事制订校训:“习勤养勇敬业乐群”;支持学生自治会组织各种研究会,并为“心学会”指导者之一。
初年,他首先支持妻子放足,因此获县政府颁发的“放足褒奖”,并支持妹妹和女儿到外地求学。“五四运动”期间,他积极支持并参加师生反帝反封建的活动,以心学会为中坚,掀起菏泽地区师生罢教、查封日货等行动。此举蜚声遐迩,震动各界。1919年秋,被泰、莱、新、费、蒙、沂、肥七县推选为广州非常国会议员。
1921年南下广州,与孙中山领导的政府工作共事,参与制订各项除旧布新法令。1922年6月16日,在陈炯明叛乱中幸免脱险后,与山东议员共同向全国发出《广州非常国会声讨陈炯明宣言》。随后,他越海经安南绕回云南,再转至四川等地,最终于1924年回到莱芜。
1928年的12月,他出任博山县县长,但翌年的夏季,在全省县长会议上因仗义执言得罪山东省政府主席孙良诚而引退回乡,并谢绝官场活动。他还与许子翼、王希曾编纂《续修莱芜县志》,在志书中提出重民庶、重工商等重要观点。
1938年的抗战爆发后,当伪政权派汉奸拉着人力车来请他效力时,他严词拒绝,并毅然出走。在沂蒙山抗日根据地与李澄之、高维传及其他志士共度难关,被称为“抗战老人”。
1940年代初期,在鲁南当选为山东省宪政促进会主任,并当选国民大会代表和临时参议会参议员。在这段时间里,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保持坚定乐观的心态,为人民服务至上。
晚年的他,即使已85岁高龄,也仍任职于地方行政机构,在土地改革、“支前”以及恢复战争创伤中的协助工作方面做出了贡献。他对新中国建立后的国家政策表示拥护,在给子孙的信件中赞叹了百姓生活的改善和国家治理的情况,还多次以椅子的方式出席政府会议直到去世前夕。
1953年4月,这位伟大的爱国者最终辞世,其一生的丰功偉業留給後世永懷念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