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残荷塘主人,荣幸担任重庆科技学院的特聘教授,并担任冀派内画协会的副会长。1974年,我出生在河北省景县。1989年,我进入了天津美院,在那里学习中国画,与白庚延、霍春阳、李孝萱这几位先生相遇和学习。
1992年,我开始师从王习三先生,这位伟大的艺术家是冀派内画创始人。在他的指导下,我深入学习了鼻烟壶艺术。这段经历对我的成长产生了深远影响。
2005年,我带领一支中国内画艺术代表团参加了在新加坡举办的“亚洲鼻烟壶年会”。2006年,又有机会参加了“海峡两岸艺术家联展”。这些国际交流活动丰富了我的视野,也为我提供了一次次展示作品的机会。
2007年的夏天,是我事业中的一大高潮。我首先在习三博物馆举办了一场个人展览,其作品《秋山行旅图》还参与拍卖,并成功售出。此外,《八大山人》和《林泉高致》的收藏权也被河北省民俗博物馆认可,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接下来的一些时间里,我继续以自己的方式追求艺术。我在翰海春季拍卖会上又一次成功地推出了作品《佳人诗意》,并且获得了一定的市场认可。这让我更加坚信自己选择这个职业道路是正确的。
2012年的春天,一场名为“残荷塘——王东瑞艺术作品展”的个人展览在窄堂·刘家科艺术馆举行,同时出版了一本同名画集。这本书后来被选为“2015 年 8 月署名规划教材”,这对于一个作家的来说是一份极大的荣誉。
随后不久,即2014年的秋天,再次有机会通过伯揆美术馆进行个人的作品展《静水微尘》并出版相关作品集。虽然时光匆匆,但每一次回顾都让我感受到前进的动力与自信心。
到了2015年的夏日,树美术馆邀请我再度开展个人作品展,“凡尘·”即将成为记忆里的一页。而到了2016年,水墨之作《残荷》、《寻禅师意》参加翰海秋季拍卖会,它们似乎也想跟随着时间一起沉淀,而不是简单地消逝无踪。不过,不论结果如何,每一次尝试都是成长的一个过程,让我更加珍惜每一刻生活中的点滴精彩。同时,在这一期间,也开设起了一项文化讲座项目——“中湖文化讲堂”,旨在提升公众对文化素养的认识与理解,对于一个想要传递更多价值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做法。
最后,在2017年的某个清晨,当纪念宋朝诗人杨万里的“映日荷花千年红书画展”正在准备启动时,有幸让我的水墨之作得以融入其中。在这样的环境中,与那些古老而神秘的情感相遇,让我仿佛能听到那悠扬永恒的声音,从而进一步明确自己作为一名艺人的使命和责任感。而对于未来的计划呢?只愿岁月如流,不断绘制属于自己的故事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