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8年,袁亚湘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担任正研职位,他的科研事业正处于起飞之际。那个时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刚成立不久,袁亚湘成为了首批获得资助的科研人员之一。尽管只有一点一三万元的资金支持,但对刚从英国剑桥大学归来的他而言,这份资金就像是一道光明的指路灯,为他的数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他深知稳定的长期支持对于数学研究至关重要,因为通常情况下,这个领域很难得到其他横向课题的大规模支持,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给予的支持则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自立自强走向世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在优化领域还存在着较大的不足。在1982年11月,作为中科院精选的一群尖子学生之一,袁亚湘被派往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与优化领域专家M.J.D.Powell共度师生之情。在1988年回到国内后,他投身于非线性规划相关理论方法研究,并且凭借多年的深入探索,与戴彧虹合作提出了“戴—袁方法”,这项成果被认为是非线性共轭梯度法中的四大主要方法之一,并且收录于优化百科全书。此外,该项目还赢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在信赖域方法这一领域内,袁亚湘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就是国际同行公认,被视为基石性的贡献,对最优化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开创性地提出用信赖域和传统线搜索结合构造新的计算方法,以及利用非二次模型信息来构建二次模型子问题。这一系列工作奠定了他成为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合会主席和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杰出贡献奖得主的地步。
随着时间推移,一张纸、一支笔、独自一人伏案演算推理已不再是今天数学家的全部状态。充分而广泛的心理交流对于数学研究至关重要。 袁亚湘曾与美国科学家合作证明了一类拟牛顿法则全局收敛性的理论,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他们与国外交流相对有限,不交流将难以了解国际前沿动态和新进展,同时我们的成果也未能为国际所知。不过,从海外优秀大学归来后的持续保持国际交流,对留住优秀留学归国人才至关重要。
通过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下,袅亚湳集结全国优势力量开展优化理论和算法研究,并推动我国优化算法发展及人才培养。在国内外场合,无论是在政协提案、媒体采访还是科技座谈会上,都有许多人呼吁青年人专注于纯粹无私地攀登学术高峰,而不是追求名利。而今年61岁的人生旅途中,由于是离开原有的专业圈子进入社会活动,他开始更多地参与到年轻人的生活中去,用自己的方式激发他们对数字世界的兴趣,让孩子们亲近更接触到数字文化,从而改变人们关于数字枯燥无味刻板印象。
现在,“春天”已经悄然来临。“十四五”期间,自然科学基金委加大“天元基金”的投入,以此致力于提高数学人才培养水平、提升学科建设环境并改善资源配置,为国内数学能够率先赶上21世纪全球先进水平打下基础。此时,此刻,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看待未来青年的可期望景象——创新生态正在逐步形成,让我们共同见证其崭露头角的时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