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生于1861年,清朝咸丰十一年的一个普通村庄。家境贫寒,他便是在外祖父家中度过了童年。1879年,他考中秀才,这在当时是一个不小的成就。1900年,他再次考试中举人,这是他向着更高目标迈进的一步。

1911年,他去了菏泽,成为了一名省立第六中学的语文老师。这一年,也是他的命运转折点。他书写了一句座右铭:“王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大有之日正此时也。”这表明了他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和责任感。在同年的闲暇时间里,他刻印了一张章徽,上面写着“实行家”,这是他对自己生活态度的象征。

在这一期间,他加入了中国同盟会,与其他教师一起制定了学校的校训:“习勤养勇敬业乐群”。他们还支持学生自治会组织各种研究会,并且其中心人物之一就是“心学会”。

随后,在妻子的支持下,她放弃了脚上的绑带,被县政府授予“放足褒奖”。而对于妹妹和女儿求学的事情,也给予了全力的支持。当五四运动爆发时,他积极参与,并带领学生们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他以心学会为中心推动师生罢课、查封日货、捉拿贩毒商会等行动,这些都震惊一时。

1919年秋天,当选为广州非常国会议员,而1921年春天,他南下广州,与孙中山领导下的政府合作制定新政策。在1922年的陈炯明叛乱中幸存下来后,再次回到莱芜。此后几十年间,他不断地担任各级官职,最终在1928年12月成为博山县县长,但因为仗义执言被迫引退回乡。

1934年的秋末,有机会与许子翼、王希曾编纂《续修莱芜县志》,提出了重视民众、工商业发展等重要观点。随后,在1938年的日本侵占莱城之后,当汉奸来请他效忠伪政权时,他们拒绝并逃离到沂蒙山地区抗日根据地继续工作,即使条件艰苦仍然坚持战斗直至战争结束。

1940年代初期,被选为山东省宪政促进会主任及国民大会代表以及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参议员,并担任泰山区参议长。但到了1946岁春天,因为身体原因返回家乡继续参与社会活动,直到1953岁逝世前一直保持积极参与公务的人格魅力,最终因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