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健兰:京剧四大代表人物研究者,戏曲艺术家与教育工作者
1952年,在九江二中毕业后,她投身戏剧事业,参与学校的业余演出。大学期间在武汉大学中文系深造,并在《剧本》月刊任编辑。1959年调至北京市立第十二女中担任语文教师,直至1963年再次调往地安门中学。在教育岗位上,她致力于教学创新,特别是在作文教学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1981年退休后,她转而投入戏曲事业的建设。她曾对川剧、越剧、闽剧等地方戏曲产生兴趣,并在《剧本》编辑部工作期间,对话剧和歌剧也有所关注。在结婚后,与丈夫刘乃崇共同撰写了关于袁世海艺术道路的传记,以及参与编写多部戏曲相关书籍。
她还为一些老艺术家记录整理其艺术经验,并帮助改编了一些京劇和地方戲劇劇本。她十分關心青年戲劇工作者文化水平提高的问题,並為多位青年編輯補習古文,以提高他們審稿、寫作的水平。此外,她還向文化部提出提高青年戲曲教师和學員文化水平的具体意见,並接受藝術局前局長俞琳委托研究教材和教學方案。
她的父亲蒋彝是海外知名的書畫家、文学家,他的一生充满了對中國獨有的珍稀動物的大熊貓畫畫的事迹。回国後,他們為他舉辦了画展,並出版了一些他的作品。此外,她還擅长使用祖國各地方言,有特殊能力,因此在为各劇種老藝術家的記錄整理藝術經驗方面有很高的地位。
她精研取穴用针法,并在北京中医院老医师李铭瑞指导下,最终在治疗脊椎病、妇科病等常见病方面取得较为丰富的经验。她不仅以此作为义务服务,还被誉为“神针蒋”,并成为许多人求助于医治的地方。
除了这些成就之外,蒋健兰还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一生勤勤恳恳地从事着自己的专业,同时也热爱家庭生活,被评为西城区“五好家庭”。她的一生,是一段对国家文化教育事业贡献巨大的历史篇章,也是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关怀备至的一个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