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交通工程的“追梦者”,邵春福在自然景观中寻找灵感,共享于房县教育科研网。30年后,中国的交通状态如日本今天的交通状态一样拥堵不堪。而志在为国家发展交通,也正是邵春福追随佐佐木纲的理由。佐佐木纲并没有直接让他跟着自己读研,而是建议他先拿下数理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才同意他跟着自己读博。

在心中始终坚定一个信念——科技腾飞真正需要的是实打实的技术。“能不能让我做一名员工?”在技术相对封闭的日本做完博士后,他提出了这一请求,在佐佐木纲的推荐下,他拿到了日本系统科学研究所的正式职位。邵春福先后当了5年的研究员和2年的主任研究员,承担了日本建设省(现国土交通省)和地方政府20余个交通工程项目。

初回国,几所著名高校都向他抛出了橄榄枝。他看重自己关心的问题——我国急需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平台,所以选择了北京交通大学任教,用实力让人无从质疑。在制定奥运国家体育场(鸟巢)车辆疏散方案时,他提供了调整建议和交通组织方案,为27分钟贵宾散场得以实现。

为了推动交通强国建设,邵春福负责第一个专题——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基础理论研究,用基础理论支撑了《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如何落实“宜公则公,宜水则水,宜铁则铁”,节约集约用地,是他的研究重点。

给学生定下的“基本功”是西直门数车,每15分钟一组,看单位时间内有多少车辆通过,以此来锻炼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这源于领头人看清了我国traffic engineering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情况,要追赶,还需要有后辈人才的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