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武则天长安四年(704年),我高适出生,开始了我的人生旅程。随后,在玄宗开元十一年的春天,我二十岁的青春踏上了前往长安的大道。在那里,我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并游历于梁宋之地,最终定居在今河南商丘的一片土地上,开始了我的农耕生活。这段时光里,我一直住在宋城,一直到开元十九年(731年)才离开。

到了开元十九年的秋天,我二十八岁。我决定北游燕赵,那是一个充满诗意与冒险的时代。在那期间,我曾想加入信安王和张守珪麾下的军队,但最终没有成行。然而,这段经历却激发了我写下了一系列著名诗篇,如《信安王幕府》、《蓟门不遇》、《真定即事奉赠韦使君》等。

接下来,在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我三十二岁的时候,因为征召而不得不回到长安,那是一次艰难的人生抉择。在那里,我落第,这对一个诗人的心情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打击。但这并没有阻止我继续追求我的梦想。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即开元二十四至二十六年(736-738),尽管遭遇挫折,但我依然坚持写作。有如《淇上别业》、《酬陆少府》和《自淇涉黄途中作》,这些作品都反映了我内心深处的苦乐参半的情感。

随着时间的流逝,在开元二十六年的秋天,当我三十五岁时,我返回宋城,从此直到天宝七载(748年)一直居住在这里。那一段时间里,无论是漫步魏郡还是探访楚地,每一次旅行都让我更加丰富人生的体验。而且,有时候,也会暂时寄身东平,让自己远离尘世,寻找灵感。

这一切,都让我的生命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为后来成为唐代边塞诗人的道路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