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大明王朝

在明朝灭亡后,李自成建立了一个短暂的共和国,但很快被吴三桂起义所破坏。1644年,清军入关,东线统一后,顺治帝迁都北京,此时开始了大清帝国的建立。大约在同年十月至十一月间,由于病重而去世的大顺政权领袖李自成,在其死讯传来前不久就已经被吴三桂引进满洲人的兵力击败。随着康熙帝继位,大清国力的巩固和扩张开始。

康熙时期的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

康熙帝(1661-1722)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之一,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以维护国家安定。他推行“御史巡察”,提高官员廉洁性;对农业实行保护政策,使粮食产量显著增加;加强边疆防务,对外形成威慑效果。此外,他还大力提倡科举制度,使得文化教育得到长足发展。在他的领导下,大清国力达到了鼎盛阶段,其影响远及整个亚洲地区。

乾隆时期的文物之争与海外扩张

乾隆帝(1735-1796)继承了康熙、雍正两代以来的基业,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奢侈、华丽的一代皇帝。在他执政期间,大规模修建宫殿,如颐和园,并且通过多次出巡增强中央集权。此外,他还采取了一些更为开放性的政策,比如派遣使团到欧洲,与西方国家进行交往,同时也促进了丝绸之路上的贸易交流。但同时,这个时代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腐败现象严重以及对内地税收过度征收等问题。

嘉庆至道光年间的动荡与变革

嘉庆至道光年间(1796-1850),虽然还是处于大清帝国鼎盛时期,但内部矛盾日益凸显。由于人口增长迅速,加剧土地使用效率低下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同时农民起义如白莲教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等频发,对中央政府造成巨大的压力。此外,由于鸦片战争的大陆失守,以及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侵略中国东部沿海城市,这标志着近现代国际关系和列强侵略中国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绝境中的改革尝试与晚年的衰落

咸丰五年(1850),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当时英国、日本等西方列强不断侵扰边界,而国内则持续有太平天国运动、大刀会等农民起义。这段时间里,一系列灾难连连发生:饿死人数众多、瘟疫流行和洪水泛滥使得人民生活极端困苦。当这些事件相互叠加,最终导致了晚年的衰落。1860年代末叶,即宣统元年,大清最后一次遭遇失败,被迫签订《北京条约》,丧失更多领土,为此不得不支付巨额赔款,这标志着大清帝国走向衰落的一个重要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