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在“信息高铁”计划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人,我深知这个项目的重要性和挑战。与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相比,我们的目标是创造一个更为强大的数据处理系统,能够提供更高的吞吐量和服务保障,就像中国铁路系统一样,确保每一次旅程都能安全、高效地进行。
我们已经完成了高通量计算机原型系统的研制,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产品线,从芯片到加速卡,再到数据中心。我们的技术正在被用于深度学习、高通量音视频处理等领域,并且我们有雄心壮志,要将其应用于更多行业,以推动国民经济发展。
我自己也走过了20年的路程,从设计到产业化,我经历了无数次重生的过程。但这份挑战和成就感是我无法抗拒。我记得起初,我们只是几名年轻人,对芯片技术一无所知,但院士们对我们的信任激励了我们不断探索。
2000年,我加入中科院计算所,那时我只是一名学数学出身、对硬件完全陌生的新生。但我从零开始学习芯片设计,发表学术论文,甚至参加国际会议。在那里,我认识到了生态与设计之间紧密联系,以及必须根据应用场景来驱动创新设计,这些经验至今仍指导我的工作。
随后,我领导团队研发众核芯片技术,这个选择证明是正确的,因为它让我们在全球众核处理器结构研究领域脱颖而出。SmarCo-1(Godson-T)成为我国最早期具有高处理性能众核芯片之一,它不仅代表着中国在全球科技舞台上的崭露头角,也标志着中国自主可控技术体系的一个重大突破。
然而,在做科研同时创业时,最大的挑战就是平衡两者。我发现,即使科学家进入商界,也难以适应,但通过把新技术用起来,让它们产生实际价值,我找到了自己的节奏。我成立中科睿芯公司,当首席科学家并担任董事长,使公司实现快速增长,被评为海淀区高科技企业之类荣誉称号。
现在,我们正致力于将“信息高铁”的概念转变为现实。这意味着要建设一种新的基础设施,不依赖外部,而是使用自主核心技术构建一个具有更大吞吐能力、实时响应、高确定性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这将极大地促进关键产业和行业发展,为国家带来直接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