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周,一个在明代活跃的学者、书画家,他出生于1585年,在1646年去世。他的籍贯是漳浦,这个地方现在属于福建省。他有几个字号,有幼平和幼玄,也有石斋的号头,再或者叫若斋,还有螭若和螭平。

他在天启二年的进士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最终官至礼部尚书。在南京城被攻陷之后,他受到了唐王的任命,成为武英殿大学士,并获得了忠烈的谥号。他对天文、数理等知识都有所涉猎,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物。

黄道周不仅擅长书法,也很擅长绘画,不管是诗文还是隶草,都能独树一帜。人们评价他的楷法说它“遒媚、直逼钟(繇)、王(羲之)。”他留下了很多著作,其中包括《儒行集传》、《石斋集》、《易象正义》、《春秋揆》以及《孝经集传》,这些作品显示出了他的学问深厚。

有一本名为《诗翰册》的作品,由黄道周亲笔书写,是用绢布做成,每幅24.9厘米高29厘米宽,共26行,每行字数各异。这本作品存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中,被认为是在崇祯十二年(1639)时期,黄道周55岁那一年所创作。当时,他已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书法家,其作品在当时占据了一席之地。

他的行草书风格鲜明而又充满活力,而楷书则简洁而意境深远,让人感觉既舒适又精致。他打破了宋元时期那种沉闷的书风,以六朝文化为基础进行创作。此外,这件《诗翰册》的字迹既清晰又饱满,又秀雅又刚健,每个字与其他字之间保持适当距离,每行与其他行之间也有足够空间,使得整体显得非常开阔清爽。

早期艺术评论家宋荦曾这样评价他:“石斋先生楷法尤精,所谓意气密丽,如飞鸿舞鹤,令人叫绝。”这句话简直太准确了,对于那个时代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