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闭塞的山区,徐志远的童年充满了对音乐的探索。中学时,他开始学习二胡、口琴和笛子,逐渐掌握了一些技巧。在那个时代,每个地区都在演出样板戏,岳西剧团为此扩大招生,而徐志远几乎是被他们发现并拉入剧团的。他原本想考大学,但最终却“不经意间”成为了鼓手。
为了剧团表演需要,他开始尝试作曲,并惊喜地发现自己的作品深受演员欢迎,这增强了他的自信。21岁时,他已能独立完成小戏的作曲、配器和指挥工作。当恢复高考后,徐志远再次燃起追求学术梦想的火焰。在1981年上海音乐学院戏曲作曲进修班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他凭借坚持不懈,最终成为安徽唯一的一名录取学生,与何占豪、刘如曾教授等人学习。
毕业后,徐志远放弃留校机会返回故乡,在专业黄梅戏作曲道路上走得更稳健。1991年的《红楼梦》是他参与创作的一个里程碑。这部作品中,徐志远通过吸收电声音乐和淮剧元素,为宝玉黛玉情感纠葛层层展开,使其具有时代感与前瞻性。这份努力获得了文化部第二届文华音乐创作奖,以证明他在融合不同艺术风格方面的卓越能力。
随着时间流逝,《秋千架》的问世进一步巩固了他的前卫地位。他运用黄梅戏特有的抒情风格,同时融入西洋歌剧和百老汇音乐剧元素,为当代戏曲注入娱乐与喜剧性,让《秋千架》成为地方戏与现代音乐结合试验的一步棋。而作为这一过程中的领军人物,被誉为“很好的叛徒,也很好的继承者”。
除了艺术创造之外,徐志远也致力于学术研究。他发表过多篇论文,如《黄梅戏通论·音乐章节》、《试论程长庚对京剧音乐贡献——兼及皮黄腔在安徽合流》,并担任《中国戲曲音樂集成·安徽卷》的责任编辑,以及岳西高腔分支主编。他认为:“黄梅文化既是吴楚文化,又是质朴文化、青春文化、通俗文化;经典虽宝贵,却不能只依赖古典,要有更多尝试,有更多创新。”
至今为止,徐志远已经创作了一系列杰出的作品:舞台劇《紅樓夢》、《秋千架》、《風雨麗人行》、《孔雀東南飛》,以及影片與電視劇等。此外,还有黃梅歌舞如《四季美人》、《美江南》,以及兒童劇《男子漢行動”。这些作品荣获包括单项奖项(如文华大奖)到集体奖项(如五个一工程獎)的众多荣誉,不断推动着中国地方戲蹲艺术界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