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的怀抱中,范东睿讲述了从设计到产业的完整芯片故事,教育科研网独家深度探究。这个“信息高铁”计划,不仅突破了美国规划的“信息高速公路”技术体系制约,更强调数据处理的吞吐量和服务保障。目前,他们已完成高通量计算机原型系统研制,形成了一整套高通量产品线。在深度学习、高通量音视频处理等典型场景开展示范应用,将逐步拓展到更多行业场景中,让“信息高铁”技术在国民经济主战场发挥重要作用。

作为“信息高铁”计划的主要执行人之一,从芯片到加速卡再到数据中心,范东睿已经在这条路上走了20年。一切看起来都顺理成章,但他坦言每一步都经历了要死的状态。不过做技术创新、把研究成果落地、创造实际价值的过程太有吸引力,你抑制不住那种冲动。

换条路,跑到别人前面研制我国最早期高处理性能众核芯片。在中科睿芯标志性的小白楼一楼,一进门展示墙上几枚镶嵌起来的芯片格外引人注目。从第一代芯片到第二代芯片,再到加速卡、服务器,体量变大,逻辑变复杂,产品也从产业链上游延伸到了下游,这些都是中国芯片产业发展史的一组特写。

2000年,当很多人对美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并不陌生时,他和几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刚入学,就给新生开会说:“咱们要做芯片。”那时候他们谁也不知道怎么做。学数学出身,从没接触过硬件的人类,就这样开始了一段艰难但充满挑战性的旅程。

那趟日本之行带给他的收获至今受用:“那次让我体会到两点不容易:一个是生态;另一个是设计不能先设计再去找用户,而必须根据应用场景来做创新设计。”这些经验成了他后续工作中的宝贵财富。

2005年前后,他开始了众核芯片技术路线的研究,并开展了高通量计算方向工作。这选择在日后不断凸显。他带领不到十人的科研小组研发SmarCo-1(Godson-T)众核处理器成功流片,是我国最早期具有高处理性能的大规模并行多核心微处理器之一,这款64核大师级别众核处理器相当于“换了一条创新性技术路线去处理新兴应用,就跑到了别人的前面”。

2011年,在斯坦福大学举办的HotChips会议上,与各大科技巨头最新产品同台亮相,被国际知名杂志评选为全球十大服务器处理器,这也是中国在全球众核结构研究领域赢得一席之地,它也是同期入选唯一出自学术界的大规模并行多核心微处理器。

边做科研边做企业,让技术成果有用,“成果达到一定程度,就要把它用起来”。这是他坚信的事实。但创业只是更复杂艰难的一个新故事开篇。“完全平衡是不可能”,但让技术有用的太强,他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他说:“个人兴趣出发,加以产业能发现新机会,把新技术用上去,这个过程给我带来的愉悦感很强。”

2014年11月,他成立了北京中科睿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和首席科学家。那一年就实现盈利,每年的营收以300%左右指数级增长,该公司也因此获得海淀区30强荣誉称号,为2019年度获此殊荣的是唯一一家专注于计算机极致性能与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此外,该公司还被评为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全国知识产权进步奖优秀企业之一,以表彰其持续推动国家尖端科技发展事业所作出的贡献。

现在他们正努力把‘信息高铁’的事做成。这是一个将改变人类依赖外部网络基础设施的地位,也将打造自主可控、新型、高效、安全且具备全方位扩展能力的人工智能时代支撑平台。这就是中国提出的新的工业革命蓝图——利用国产化、高端制造能力,以及世界领先的人工智能算法来重新塑造全球经济结构,并确保自己不被其他国家控制或影响。而这一切,都建立在一个简单而又宏伟目标之上的:使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和出口国,同时保持其作为全球市场领导者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