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中,最为人诟病的一段时期是其末年。从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明朝正值国力衰弱、内部矛盾激化和外患不断的困境。在这期间,政治腐败问题日益严重,而来自蒙古、满洲等地势力的侵扰则不断加剧。以下是对这一时期几个关键事件的描述。

首先,政治腐败问题深入人心。这一时期,明朝官员中的贪污行为愈发猖獗。权贵们为了维持自己的生活水平,无视国家大计,不惜牺牲国家利益以私利为重。而且,这些贪官污吏往往通过特权手段互相勾结,使得整个体制内涵着强烈的倾向性和专横无理,以至于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情景,对抗失去方向,一直延续到了清军攻占北京前夕。

其次,是农民起义的大量发生。这一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状况恶化,加之政府中央集权下溃烂导致地方行政效率低下,使得大量农民因为饥饿、疾病或其他原因而失去了生计,从而产生了广泛的人口流动性和社会动荡性的背景。此种情况极易激发群众对既有秩序挑战甚至反抗的心理,为后来的各路农民起义提供了土壤。最著名的是李自成领导下的山东教匪和张士诚领导下的江南教匪,它们都具有相当大的实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中央政权。

再者,是外患不断加剧。这一时期,边疆地区尤其是北方边疆受到多次蒙古部落以及后来更具威胁性的满洲族部队(即清军)的连续攻击与侵扰。当时由于国库空虚,没有足够资金用于防御,因此只能依靠薄弱的兵力抵挡这些强悍敌人的进攻。此外,在此期间,还有日本及越南等国家也频繁出击中国海域或领土,与内忧同时并存,更增加了整体压力。

此外,还有文化上的衰落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点。在这种乱象当中,不仅文治方面出现了混乱,而且学术界也开始走向停滞。许多杰出的学者因无法得到安身立命所需资源,被迫远离京城寻求更多机会,其它一些则被迫接受官方职位但未能发挥潜能,这些都表现在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念受损及其对于现状不满的情绪上。

最后,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大规模的地震自然灾害也不断发生,如1597年的汴京大地震造成了一片混乱,并进一步削弱了皇室及政府机关的手腕,因为这使得原本就脆弱的地方行政体系更加崩溃,而中央政府却难以有效应对这样的灾情,这进一步加速了帝国迅速走向解体。

总之,上述几点描述展示出了明朝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阶段:即晚期的政治环境极度腐败与危机四伏,以及国内外各种挑战交织在一起,最终导致这个曾经辉煌王朝走向灭亡。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我们可以深刻理解为什么“ 明代末年的政治腐败与外患”成了人们研究这个王朝兴衰史的一个重要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