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明朝将长城的终点设定在嘉峪关,这一决策背后隐藏着深远的历史原因和文化因素。西域,是汉代以来人们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它被认为是“戈壁千里”、“凄凉荒芜”的地方,民风彪悍,不适宜居住与耕种。

然而,明朝时期,掌控西域的政权主要是东察合台汗国。这一汗国原是成吉思汗次子的封地,以天山南北和阿姆河、锡尔河之间为领土。在洪武年间,大明王朝与东察合台汗国建立了联系,并且双方维持着表面的亲密关系。

尽管如此,明朝治边思想是收敛性的。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告诫后代子孙:“四方之外,与我隔崇山峻岭与汪洋大海……不可以得其土地,而得其人;不得其人,而得其地。”因此,即使永乐大帝曾五次北征沙漠,也仅仅是在为了保护内地免受袭扰,而不是为了开拓新疆域。

此外,对于西域缺乏正确观念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大多数官员和百姓都认为西域是一个恶劣的地方,不适宜居住或经营,因此没有产生过染指西域的想法。而且,由于中原和西域之间存在巨大的经济文化差异,使得两者之间的心理距离更为加剧。

综上所述,明朝未将长城终点设定在更远处,而是选择了嘉峪关,这是一个既能确保边防安全,又符合收敛性治边政策,同时也体现出对当时时代背景和文化认知的一种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