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少良,作为一名京剧武生,从小便随着父亲马宝山的脚步踏上戏台。父亲是京剧界的一颗璀璨明星,对于戏曲艺术有着深厚的造诣。自幼跟随父亲学习,13岁时便开始了自己在舞台上的初次亮相,那是在北京春秋京剧团的演出中。

16岁的时候,他加入了天津建华京剧团,这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挑战的地方。在这里,他遇到了陈云祥这样的师傅,并且通过与刘汉臣等众多名家的交流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海之术。马少良参与过多部经典及现代京剧作品,如《武松》、《挑滑车》、《英雄义》、《十八罗汉收大鹏》以及《伐子都》,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他精湛的武功技巧,更展示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与杨荣环、孟宪荣合作创作并上演了一系列现代化改编版 京剧,其中包括《农奴》这部作品,在第一届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上获得了高度评价。这不仅标志着他的个人成长,也为中国京剧艺术领域带来了新的风貌。

1970年,马少良加入了《红灯记》的制作组,这是一段重要的人生转折点。他在天津市京剧三团担任主要演员,一直到现在仍然是舞台上的常客。在1977年的某个特别日子里,他在新编现代京剧《骄杨颂》中塑造了一位领袖形象,这对于当时的天津戏曲舞台而言,是一次历史性的尝试。

随后,他又以独特的手法在传统古装史诗中寻找新的表现方式,如首次表演《逼上梁山》,引起观众极大的兴趣和好评。此外,与赵慧秋、王则昭合作中的《红鬃烈马》,以及与李主演共勉的情景喜劇《三休三请樊梨花》,也都赢得了观众和评论家的广泛赞誉。

1980年,马少良拜访曹艺斌老师,并从其那里学到了更多关于 京 剧 的秘密技巧,最终成功地将这些技巧融入到自己的表演中,如同同样受人瞩目的作品如 《斩经堂》的登场一样,让人印象深刻。而无论是高难度武打动作还是细腻的情感描绘,都能让观众感受到他的真实情感与内心世界,使每一个角色都变得生动鲜活。

至今为止,马少良已经拥有超过30余部不同类型的武生长路及短打题材,而他的专业素养和对人物刻画的理解,无疑使他成为了一代传奇式的人物。代表性的作品包括但不限于: 《逼上梁山》、《伐子都》、《战冀州》、《挑滑车》(即“挑滑车”)等,其卓越表现使得每一幕都显得分量沉甸甸,让人难忘。